烽火中的复旦(六)社团林立 英才辈出

作者:摄影: 视频: 来源:新闻文化网发布时间:2019-06-18


1938年,在抗日战争的连绵烽火中,地处上海江湾的复旦校址被日军炮火炸成废墟,为了保存教育科研火种,复旦师生被迫踏上内迁之路,经过千里跋涉、辗转迁徙,最终在北碚夏坝建校复课,再续弦歌。同一时期,上海医学院也历经坎坷,先迁昆明白龙潭,后落脚重庆沙坪坝。在大后方,复旦师生同心一德、爱国救亡,追求进步、团结牺牲,弦歌不辍、硕果累累,书写了复旦大学历史上的光辉一页。

今年是复旦大学抗战内迁80周年,学校隆重举行抗战内迁80周年纪念活动,校史图书《烽火中的复旦》在纪念活动中首发。

让我们跟随广播台的专题节目《烽火中的复旦 |校史音频故事》一起来重温那段壮阔光荣的历史,接续传承复旦精神,激发在新时代爱国奋斗的强大精神力量。

战时的复旦社团林立,由知名的作家、诗人或学着领衔的学生社团,成为了抗战时期大后方文化建设和文艺宣传中不可低估的一支生机勃勃的力量。

1938年秋正式成立的抗战文艺习作会,是重庆复旦大学初期规模最大的学生文艺团体。它的主要活动是组织会员研究抗战文艺,发扬抗敌御侮的精神,积极从事救亡工作,使文艺理论的学习和实际的工作配合起来。另外,值得一提的还有复旦的剧社活动。其中的复旦剧社,不但在复旦有悠久的历史,就是在整个的戏剧界也有着悠久的光荣历史。

复旦在北碚立校后,全校师生在艰苦的环境中努力创造丰富的生活。一方面,各院系用夏坝得天独厚的环境优势,经常举办演讲比赛、球类比赛、露营比赛等。另一方面,复旦在北碚大力推行社会服务项目:举办民众同乐会、创设社会服务处、举办民众学校等。

战时的复旦也经常利用重庆成为中国新的文化中心的大好时机,邀请名人名流来校演讲,让不同的观点都登台亮相、争鸣,使学生能有更多机会接触各种学术流派,开拓视野,增长知识。复旦学子受到这种“学术独立,思想自由”优良传统的熏陶,他们大兴研究、讨论之风,学术氛围浓厚。

重庆北碚,良师益友,师生间相濡以沫的交流写就了战乱年代充满青春气息的“复旦情怀”。


制图:实习编辑:责任编辑:

相关文章

文化校历

新闻分类

推荐视频

图说复旦

新闻排行

周排行 月排行

  • 联系我们
    fudan_news@163.com
    021-656422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