烽火中的复旦(二)首创联大 护校西迁

作者:摄影: 视频: 来源:新闻文化网发布时间:2019-06-18


1938年,在抗日战争的连绵烽火中,地处上海江湾的复旦校址被日军炮火炸成废墟,为了保存教育科研火种,复旦师生被迫踏上内迁之路,经过千里跋涉、辗转迁徙,最终在北碚夏坝建校复课,再续弦歌。同一时期,上海医学院也历经坎坷,先迁昆明白龙潭,后落脚重庆沙坪坝。在大后方,复旦师生同心一德、爱国救亡,追求进步、团结牺牲,弦歌不辍、硕果累累,书写了复旦大学历史上的光辉一页。

照片一

今年是复旦大学抗战内迁80周年,学校隆重举行抗战内迁80周年纪念活动,校史图书《烽火中的复旦》在纪念活动中首发。

让我们跟随广播台的专题节目《烽火中的复旦 |校史音频故事》一起来重温那段壮阔光荣的历史,接续传承复旦精神,激发在新时代爱国奋斗的强大精神力量。

眼看1937年秋期在江湾校区开学已无望,9月初,学校决定借海格路附属实验中学开学。因世事动荡,战局莫测,到校学生寥寥无几。未几,教育部指令复旦、大夏、光华、大同上海四所私立大学组织联合大学,自筹经费内迁。最终光华、大同两校因无力筹资而退出。为延续学校命脉,继续办学,复旦、大夏决定联合内迁。9月末,联大宣告成立,定校名为复旦大夏联合大学,第一部以复旦为主体,第二部以大夏为主体。

10月底,以复旦师生为主的第一部900余人陆续上庐山,借普仁医院作教室,正式开学。后日军一路向西烧杀抢掠而来,庐山告急,学校决定先前往四川,再设法到已经迁往贵阳的第二部汇合。

12月2日,吴南轩、吴泽霖率入川师生下山,登上“快利”轮溯江而上,回首同行,仅最初半数。

12月25日,师生历20余天跋涉,终于踏上山城重庆,其时,第二部电联,由于贵阳所在校舍局促,无法接纳更多师生。重庆复旦校友得知联大第一部到达的消息,立即前往迎接,并设法提早结束了重庆复旦中学课程,腾出校舍使联大师生得以结束学期任务。

1938年2月下旬,复旦大夏联合大学举行联席会议,鉴于现状与事实,决定联大解体,各自在渝、筑办学。至此,复旦大夏联合大学完成了其历史使命,宣告结束。

制图:实习编辑:责任编辑:

相关文章

文化校历

新闻分类

推荐视频

图说复旦

新闻排行

周排行 月排行

  • 联系我们
    fudan_news@163.com
    021-656422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