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有趣的学术问题意味着有多学科的表达方式。
认识和解释身边的社会现象是经济学研究的主要目的,论文还原了研究者的思考过程且产生新的知识,可以说经济学论文的价值就体现在其对已有知识的边际贡献。
经济学研究先要发现生活中感兴趣的经济学现象。然后基于现象,学者提出一个研究问题。以我曾经参与一篇关于中国开发区的论文为例,其主要讨论推动中国城市增长的动因是什么。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城市化进程飞速,城市面积增大,对全球城市化推进起到了重要作用,这是一个很重要的现象,有大量文献探讨这个问题。这些研究发现外商投资、基础设施建设和地理优势等都是中国城市增长的重要推动力。与此同时,我们还观察到,世界银行报告曾提出了一个重要观点:“中国是世界上经济特区实践最成功的国家之一”。如何结合这些现象,提出一个“具体新颖有趣”的研究问题呢?经济学研究中,要提出一个好的研究问题并不容易。物理学家喜欢回答大而全的问题,但经济学学者没有这么大的雄心,我们希望回答小且具体的问题,角度越小越好。
要提出好的经济学问题,需要大量的文献阅读。通过文献阅读,我们主要至少要了解两个层次的问题:一是别人是否做过类似的工作,即针对相同主题,现有文献作了什么;二是,现有文献还有什么不足,即我们如果做类似题目,对该文献还能贡献什么。
以我们的研究为例。通过查阅文献,我们发现,国际学者很早就关注类似于开发区的区位导向性政策(Place-based policies)对本地经济发展的影响。在美国和欧洲,为了振兴传统“铁锈地带”的经济发展和平衡本国内部地区的发展差距,政府往往通过在指定地区实施政策优惠和补贴等方式推动地区经济发展和提升社会福利。这些政策与具体区位“绑定”,强调政策与地方自身的自然禀赋和经济基础形成合力,共同推动产业集聚和人力资本外溢,从而带动落后地区的经济增长。学者们的研究发现,在发达国家这类区位导向性政策实施效果并不明显。通过阅读文献,我们还发现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开始关注中国开发区政策影响并做了不少的研究。他们的研究从宏观层面上提供了开发区政策显著促进城市经济增长的证据。所以,对我们而言,接下来的挑战就是通过对现有文献的批判性思考,针对共同的研究对象,提出不同与现有文献的有价值的研究问题。我们发现,现有文献存在以下两方面的不足:(1)他们比较多地从宏观层面来解析区位导向性政策对本地经济的影响,没有提供微观证据;(2)他们侧重于关注生产性的经济活动的分析,而较少关注消费性的经济活动。有一支城市经济学文献非常强调城市的消费特性。结合这些方面的思考,我们提出该论文的研究问题:开发区政策是否在城市特定区域带来生产性和消费性经济活动的集聚,促进新的副中心(Subcenter)的出现?
有了好的研究问题,接下来学者才能真正展开研究,包括理论框架、因果识别方法、数据、研究结果解释等。而经济学论文写作则是向读者呈现这样的思考过程,让读者和同行了解研究的价值。
希望大家 think like an economist,能有严谨的训练和创新的企图心,通过经济学叙事增加人类智慧,让更多人从论文的阅读中增加对现象的认知和了解。(整理 / 项天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