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入社会学理论的“场域”概念——

建设生态环境风险防范体系

作者:摄影: 视频: 来源:新闻文化网发布时间:2019-06-06


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发展的一个新阶段。习近平总书记3 5 日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强调,保持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定力,探索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加大生态系统保护力度,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

生态文明建设,亟需从理念到行动、从抽象到具体、从宏观到微观,从国家到地方、从政府到市场与社会落实等方面的深入研究。

环境科学系教授包存宽团队去年立项的国家社科基金“国家治理和全球治理”重大专项《基于场域优化管控的生态环境风险防范体系》,基于解决生态环境风险防范中的现实需要,以建设生态环境风险防范体系为研究目标,旨在最大限度地减少系统性生态环境风险的发生,具有全过程管控、多层级响应、多主体协作等特点。

包存宽说,随着经济高速发展与城市化进程推进,国内逐渐步入了环境风险高发期,已发生的和潜在性的环境风险已然成为影响群众身体和心理健康、危害社会经济稳步发展的重要因素。我国环境风险防范和应急管理水平虽不断提升,突发环境污染事件风险水平呈现逐年下降趋势,但重特大突发事故及其引发环境风险仍有发生,环保领域的制度供给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生态环境安全与质量要求之间的矛盾没有得到根本性解决。回顾近年国内数起典型生态环境风险事件的发生演化过程,不难发现都具有突发性、高危性、动态性以及易于引发风险冲突与社会放大效应等特征,对区域生态环境与社会稳定产生双重危害。因此,建设生态环境风险防范体系意义重大,势在必行。

现有研究多是将环境风险看作是环境风险源通过环境介质对受体发生的客观影响损害,风险概率及其危害程度是科学客观的、可以预测和量化的。而在风险社会的理论视野下,环境风险的起源、传播和危害都已经呈现出多元化、复杂化和系统化等特征,势必不能单纯从“技术- 科学”角度理解生态环境风险和解决现实中的难题,必须从传统的生态环境风险研究进展到对生态环境风险系统及风险社会的理论研究,从风险社会理论、系统理论的视角去探讨生态环境风险的历史特征和社会建构。该项目创新性地引入了布尔迪厄社会学理论中“场域”概念,来诠释和风险事件相关的、复杂的社会经济文化和自然环境系统。在场域视野下,生态环境风险在当代的突显更表现为一种文化和社会现象,而不仅是一种科学机制。风险源与受体之间不仅仅是通过单纯的环境介质联系,而是处于特定时空区域下的社会经济环境的复合系统,生态环境风险事件不局限于可以量化和预测概率的风险事故,还包括人们对环境风险的心理认知。

包存宽认为,生态环境风险防范体系的研究要超越传统研究的科学(理性)范式,除了源头防控、全过程管控等一般性理念,还要对风险事件发生的场域进行系统优化,例如通过对公众环境风险认知能力的提高来减少在风险决策环节,因不同群体风险认知水平差异所导致的环境群体性事件的发生,通过对现行风险分担与利益分配机制的优化,避免政府在环境风险监管领域陷入“塔西陀陷阱”,促进政府、企业和社会的协同防治,提升公众在环境风险防范和监管领域中的理性参与意愿和集体行动能力等。

项目了设置四个子课题,着重解决三个问题:生态环境风险演化及调控的机理研究;风险场域与系统的优化管控;风险防范体系构建。将按照“经验总结-机理研究- 体系构建- 政策输出”的研究路径从三方面展开:基于场域优化的生态环境风险防范体系分析与有效性评估;场域视野下的生态环境风险发生演化、影响损害及优化调控机制研究;基于场域优化的生态环境风险防范体系构建。

包存宽团队在环境与生态领域有丰富成果。2002 年以来,承担并完成生态与环境类规划课题30 余项,涵盖了东部经济发达地区和西部生态脆弱地区,近些年则聚焦长三角地区生态环境设施一体化与风险防范。成果中既有理论研究,也有政策咨询等实践应用。

/ 傅萱


制图:实习编辑:责任编辑:

相关文章

文化校历

新闻分类

推荐视频

图说复旦

新闻排行

周排行 月排行

  • 联系我们
    fudan_news@163.com
    021-656422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