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13 年起,早期子宫内膜癌的保育治疗就已经写入国际指南,但经全球学者的多年努力,子宫内膜癌的完全缓解率始终徘徊在70%-80%左右,始终有近30%的患者面临治疗失败的风险。上海市疾控中心统计资料显示,子宫内膜癌已成为上海发病率第一的妇科肿瘤,并有低龄化趋势。复旦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陈晓军教授和她带领的国内首个子宫内膜病变多学科诊疗团队迎难而上,在多年实践的基础上,通过规范化诊疗、整合式管理逐步摸索出了一条条的“解决之路”。
上海市疾控中心统计资料显示,子宫内膜癌已成为上海发病率第一的妇科肿瘤,并有低龄化趋势。2016 年全国范围内“二孩”政策开放,部分有生育需求的适龄女性却因罹患子宫内膜癌或癌前病变面临两难:到底是“切”还是“保”子宫?保子宫还能不能生孩子?“以人为本,关爱女性”的医疗探索应运而生。复旦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陈晓军教授和她带领的国内首个子宫内膜病变多学科诊疗团队就此交出了令人赞叹的“答卷”。
立体化诊疗模式“患”位思考,子宫内膜病变各个击破
从2013 年起,早期子宫内膜癌的保育治疗就已经写入国际指南,但经全球学者的多年努力,子宫内膜癌的完全缓解率始终徘徊在70%-80%左右,始终有近30%的患者面临治疗失败的风险。由于卵巢功能障碍以及多次诊刮导致内膜过度损伤,即使完全缓解的患者费尽九牛二虎之力,妊娠率也只在30%左右,相当于70%的患者花费了无数的时间和金钱,生育对她们而言仍然是“镜花水月”。辅助生育技术对这部分患者的需求打开了希望之门,但经过促排卵治疗,由于内源性雌激素水平上升,内膜病变极易复发,患者面临前功尽弃的尴尬。这些难题是横亘在子宫内膜病变保育治疗路上的“拦路虎”,不解决这些问题,就很难取得突破性进展。
复旦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陈晓军教授和她带领的国内首个子宫内膜病变多学科诊疗团队迎难而上,在多年实践的基础上,通过规范化诊疗、整合式管理,逐步摸索出一条条“解决之路”,针对疗效不够理想的现状,团队创新性提出宫腔镜联合孕激素治疗的方案,在直视下既保护正常内膜又彻底切除病灶,随即采用大剂量孕激素治疗,将疗效提升至95%以上,获得广泛认可。本着精益求精的宗旨,团队结合影像学检查优势,采用九宫格方法标记病灶部位,在这一提示下,采用宫腔镜标尺进行确认,定点切除病灶。目前该技术已申请专利,正造福更多的患者。
针对促排卵伴发内源性雌激素上升诱导病变复发的难题,陈晓军团队采用包括低剂量孕激素连续应用以及曼月乐环带环促排卵措施,将妊娠率提升至53%,同时降低复发概率。
正是一系列卓有成效的开拓创新,使陈晓军团队不断克服子宫内膜病变保育治疗道路上的“拦路虎”,这些探索转化为宝贵的经验,形成规范的诊疗常规,正在帮助越来越多的女性走出困境,一些濒临解体的家庭也因此获得“重生”。
今年元宵节过后的一天,木木(化名)和她的丈夫抱着刚满月的孩子来到了陈晓军教授的诊室。这是一次不同寻常的产后随访,它意味着曾经罹患“子宫内膜癌+ 卵巢癌”双重打击的木木,不仅成功控制住了病情的发展,更是创下了喜诞孩子的奇迹。而这一切,正是得益于陈晓军和她的子宫内膜病变多学科诊疗团队。
“全子宫切除是公认的子宫内膜癌及癌前病变首选治疗方式。然而,在一定前提下内膜病变可以实现完全缓解,部分患者仍有生育的机会。”陈晓军教授说。数据显示,随着陈晓军团队专病门诊量的逐年上升(2018 年达6240 人次),2013-2018 年内膜癌及癌前病变保育治疗622 人次,有效缓解率达95.7%-97.4%,高于文献报道的70%-80%,在妇产科医院生殖中心接受辅助治疗的患者妊娠率达53.8%,同样高于文献报道的30%-40%。“对于子宫内膜癌病人的保育治疗来说,这样的成效具有里程碑意义。”复旦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院长徐丛剑说。
这支团队改变了众多家庭的命运。“不放弃任何一个患者”“每位患者都是我们的教科书”是陈晓军教授对团队成员的叮嘱,正是这样的担当与不懈努力,才使得附属妇产科医院的子宫内膜病变多学科诊疗团队在患者群中赢得了不俗的口碑。目前团队的影响力已远远超出上海甚至长三角范畴,70%以上患者来自外地,包括新疆、湖南、广东等地,他们慕名而来、满意而归。
在实践中创新,在创新中突破,在突破中发展
诊刮是诊断内膜疾病的最常用方法,但往往带来剧痛,反复诊刮不仅让患者苦不堪言,还会导致正常内膜过度损伤。陈晓军教授注意到,国际上20 年前就已采用创伤极小的子宫内膜吸取活检作为子宫内膜病变的一线筛查方式,但国内却普遍不接受,并未惠及患者。
针对上述情况,陈晓军团队结合自身研究结果,推广子宫内膜吸取活检技术,用于一线筛查。该技术可明显减少患者痛苦,费用低廉,手术时间短,还可在不取环的情况下取样,总体诊断符合率达85.7%,其中对子宫内膜癌的诊断敏感度达到100%。如今,这项技术已推广至泛长三角地区的12家妇幼保健院并开展了多中心临床研究,不仅为千余例患者带来满意效果,更推动了基层医疗卫生技术手段的提高,推进了长三角妇幼保健技术的一体化发展。
曼月乐环是RCOG 指南推荐的子宫内膜不典型增生保守治疗首选方案,但尚缺乏临床试验探讨口服孕激素联合曼月乐环使用在早期子宫内膜癌及子宫内膜不典型增生患者中的保育疗效。陈晓军团队在国内首次利用曼月乐环联合孕激素进行子宫内膜癌及子宫内膜不典型增生患者的保育治疗,并期待以高质量的数据丰富国际指南,从而为患者带来福音。
陈晓军团队在国际上首次建立宫腔镜全面评估和个体化治疗体系,率先实施影像学指导下宫腔镜定位取材在内膜癌保育治疗中的应用,通过影像学指导,分析内膜癌患者可能发生肌层浸润部位并标记,宫腔镜针对该部位定位取材,病理科仔细分析,明确有无肌层浸润,从而提高诊断精准度,在保护正常内膜的前提下全面清除内膜病灶,为以后妊娠做好准备。相关研究成果已发表在国际妇科肿瘤权威期刊Gynecologic Oncology 上。
通过临床大宗病例分析和基础研究,陈晓军团队揭示了胰岛素抵抗在子宫内膜癌发生发展和孕激素耐药中的重要作用,并通过科学试验解析慢性炎症上调子宫内膜细胞雌激素敏感性的机制,多篇相关论文发表于国际妇科肿瘤顶级杂志。
陈晓军教授和她带领的这支平均年龄仅36 岁的年轻团队更是带动了多学科团队中各亚专科的不断突破:为更清晰地显示宫腔病变,放射专家突破传统模式,不断尝试调整核磁共振扫描轴向,以此增加肌层、肿瘤信号对比;病理专家不仅局限于定性诊断,还对病灶的大小、位置进行判定,结合免疫组化等方法对疗效进行精准评估;辅助生殖专家为了将促排卵治疗时内膜病变复发风险降到最低,不断改进用药策略并形成自己的特色。
如今,让陈晓军教授欣慰的是团队诊疗效果带来的社会意义。“希望有一天,所有的妇科肿瘤患者都能保住生殖器官。”她感叹,作为一名临床医生,通过团队主导的研究为患者带来福音,这是一种“最为激动”的嘉奖。
优质医疗创下口碑,“红房子规范”走向全国
针对目前国内对子宫内膜增生性病变重视不足、疗效不显著的现状,陈晓军团队义无反顾地承担起学术与社会责任,以临床工作为基础,建立了“子宫内膜病变筛查流程”“子宫内膜病变评估和治疗策略”“子宫内膜病变宫腔镜评估和个体化治疗系统”等一系列内膜病变诊治的“红房子规范”。这套可复制可推广的规范在陈晓军教授及其团队的努力下生根发芽:牵头成立了复旦妇产科医联体内膜病变团队;主持2016-2018 年度国家级继续教育学习班;在2018 年首届“子宫内膜癌保留生育功能相关研究红房子- 协和高峰论坛”上,陈晓军教授编撰的《子宫内膜增生性病变的评估与治疗》将具有“红房子”特色的子宫内膜病变多学科诊疗规范及技术通过医联体、协作单位、学习班及高峰论坛等向周边地区推广和传递。由陈晓军教授执笔的“子宫内膜非典型增生和早期子宫内膜样癌的保留生育功能治疗及评估的建议”一文已在线发表于国内顶级妇产科期刊《中华妇产科杂志》上,并被“妇产科空间”等多个微信公众号转载。
诚然,临床医学创新是一项长期的事业,需要一代又一代人接力下去。复旦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党委书记华克勤表示,希望能够有越来越多的临床医生,参与到医学的创新研究中,为“健康中国”和“科技强国”贡献力量。
(供稿:附属妇产科医院宣传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