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近代到当今:以世界视角观中国对外经贸历程

历史的启迪就是价值

作者:摄影: 视频: 来源:新闻文化网发布时间:2019-06-06

 

“历史地理学作为一门最讲究实证研究的学科,更需要大量历史资料作为支撑;因为只有在详实的数据基础上,才能科学地展开对历史事件、现象的规律性分析,达到对某一事物从时间到空间、再到社会的多维度复原。” 作为一个“严谨的历史地理学人”,史地所教授樊如森通过这样一段话,引出了对其主持的国家社科基金重大课题《大阪产业部近代中国及“海上丝路”沿线调查资料整理与研究》的溯源。

该课题基于史地所长期的历史经济地理相关研究,特别是樊如森本人及其团队对中日经贸关系和海洋经济地理领域的关注,着重研究近代以来中国在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中的经贸地位和发展历程。选取“大阪产业部调查资料”作为切入点,是因为立足于中国本土的对外经贸数据的整理与研究,对全面把握近代中国在全球经贸体系中的定位来依然不够全面,从世界看中国的“海外中国外贸史料” 仍旧非常欠缺。樊如森说:“通过自身看是看不清楚的,要从世界看中国,准确定位中国的位置。”

本课题所要整理与研究的 “大阪产业部近代中国及‘海上丝路’沿线调查资料”,则可以 “从世界看中国”的全新视角,弥补上述已有史料和学术研究的不足。因为近代日本与中国互为第二大贸易对象国,彼此在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联系紧密, 自中日“甲午战争”以后,东北亚区域经济网络也日益密切。作为岛国的日本有着与生俱来的大陆侵略扩张情结,格外关注外部地区的社会经济状况,由此衍生出大批量的海外情报调查机构。而大阪作为近代日本第二大城市和关西地区经济中心,相关情报机构和调查活动更加丰富和独特。在近代日本经济崛起和军国主义猖獗的历史大背景下,隐藏在经贸调查背后的是更广泛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和 国际形势等包罗万象的以侵略为目的的情报收集。大阪产业部的调查范围,涉及当时中国所有重要通商口岸,以及亚洲和太平洋地区;不同层级的 50 多个调查机构对当地市场、物产、政策、交通、人文等全面覆盖。这批资料连贯详实,长达 20 多年,“基于经济研究目的,它们的数量和覆盖面非常广,不仅多维度多层面,详略程度不同的资料还能相互印证......绝对是个可以不断发掘的资料宝库。”樊如森感叹。

该课题的突破点还在:希望完成一个文献开发数据化信息化的转型,通过提炼、归纳、专题分类,最后成立在线的网络数据平台。形象生动的文字图片以及中日双语的检索是团队的目标和期望,他们希望这些资料在对以中国为核心的海外外贸史数 据库比较薄弱的现状下,提供一个以世界看中国的学术视角,辅助学者复原近代时期中国外向型经济的发展历程,为界定近代中国在亚太地区、全球市场网络中的重要地位提供史料支持,重新审视、解读近代中国对外贸易史的贡献,也为诸如中日文化交流研究、中日人口往来等学术界相关研究提供详实的资料。这项课题的推进也将把国内外研究“海上丝绸之路”主题的学者纳入更加广阔的学术交流网络。

在课题的探讨、研究过程中,樊如森深刻地思考过,既然这批资料如此重要,为什么使用者却寥寥无几?这涉及到语言隔阂的问题,需要强大的学术团队系统性整理这些纯日文资料并译成中文;另外,日本严苛的出版法规使这批材料无法直接在中国大陆影印出版,需要在重新排序并且分专题的数据整理、信息加工和中文翻译后,才能将介绍到中国。这些潜在的问题证明这项课题的研究和深化,还任重而道远。

“历史研究虽然不能为现实提供一套具体的方法论,但它是一种有效的智力、逻辑、案例启发训练。历史的‘启迪’就是价值,这便是历史的意义所在。”樊如森说。

 / 项天鸽 


制图:实习编辑:责任编辑:

相关文章

文化校历

新闻分类

推荐视频

图说复旦

新闻排行

周排行 月排行

  • 联系我们
    fudan_news@163.com
    021-656422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