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近日,复旦大学化学系张凡课题组开发出一类抗淬灭近红外二区小分子荧光探针,实现了活体小动物淋巴循环的高分辨率长时间成像和深组织穿透的pH 传感,有望为生命科学及医学研究提供新的解决方案。相关研究论文3 月5 日在线发表于《自然·通讯》。
在生物医学研究中,小分子荧光探针是荧光成像与传感技术发挥作用的有力工具。近年来,近红外二区荧光成像技术的发展为该领域带来了一次重大技术变革。但缺乏合适的小分子荧光探针限制了该技术进一步发展,且目前开发的荧光探针在水中普遍面临着荧光淬灭、光稳定性差、缺乏荧光传感特性等问题,在生物传感分析中应用受限。
研究团队打破聚集诱导荧光淬灭的传统惯性思维,发现溶剂极性增强是诱导荧光淬灭的主要成因,并基于此开发了系列波长可调的抗淬灭近红外二区花菁染料,该类染料在水中的荧光亮度提升了44 倍,并获得了更优异的光稳定性,其活体淋巴成像效果远胜于金标准染料吲哚菁绿。与此同时,研究团队通过对染料光物理性质的深入研究,成功构筑了首个近红外二区pH 传感探针,并将其应用于无创的4 mm 组织深度下胃酸定量检测。研究团队克服了长期以来因组织内光衰减造成的活体荧光定量分析难的问题,提出了“波长分区比率荧光”定量分析方法。该研究方法利用两个在组织内衰减特征相似的荧光信号进行比率校正,并结合体外模拟组织校正曲线,为活体内荧光定量分析提供了新的解决方案。
文/ 乔玉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