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环境史研究》——探索自然环境与人文互动的区域生态文明变迁

作者:摄影: 视频: 来源:新闻文化网发布时间:2019-05-10

一个区域内人对气候、植被、环境的认知,是人类文明的重要内容。这种认知既有现实和科学的一面,也有心灵与审美的一面”,这是地理历史研究中心教授王建革在《江南环境史研究》一书中的重要陈述,同时精准概括了这本书的特征——一部偏向人与环境互动的、较为纯粹的环境史著作。

20181114日,上海市第十四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公布,王建革的《江南环境史研究》荣获学科学术奖之“著作一等奖”。此前,本书还入选2015年度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无论在学术研究还是国家社会发展层面,都做出了重要的价值贡献。

作为我国杰出的生态环境史研究学者,王建革早在2004年开始就将研究重点转向江南地区,十几年调研深耕与思想积淀成就了现在的累累硕果。《江南环境史研究》是王建革第二部关于江南生态环境史著作,属于他的后期成果,该书致力于“全方位地揭示江南的环境与人文的复杂形态,多层次展示一个区域生态环境与人文互动的历史”。得益于前期成果的积淀,这部著作对江南区域自然生态系统的把握更具整体性和系统性。更重要的是,它创新性地运用景观概念与审美视角分析士人阶层对生态环境的认知,从汉代、唐宋到元明清时期的历史大跨度,从诗词歌赋、山水画到私家园林的多维审美剖析,都在这部环境史著作里得到集中凝练的呈现,因此,《江南环境史研究》被学界视为是区域生态文明史研究的一次重要尝试。

全书以吴淞江中上游和嘉湖地区的水环境为核心研究对象,从生态环境的视角重新建立关于江南的历史进程,对江南区域生态变迁与人文互动的历史展开探讨。内容上,基于“纯粹的无机自然”、“与人类关系最密切的自然”、“野外的自然”这三个维度展开论证分析,除了该区域的水文、水利与农业,还涉及气候、植物和景观等要素。内在逻辑上,着重体现人与环境关系的两个层次,前半部分主要讲述自然生态系统,包括吴江的陆淤、吴淞江流域水旱变化和嘉湖地区水文生态、桑基生态;后半部分力图分析环境与文化的关系,透过士人阶层的审美和意境表达,使江南地区环境演变过程跃然纸上,站在“生境认知和生态文明”的高度为本书提供一个宏伟的注脚。

《江南环境史研究》共计60万字,书中凝聚了王建革长达四年之久的调研与思考历程。“古今景观有着天翻地覆的差别,从文献和资料得出初步想象后,一定要深入实地去验证、去考察”,他回忆道,在去吴江调研以前,他们依据古画判断太湖出吴江口为东西走向,而实际考察却发现是南北走向。水环境的变动不居,要求研究必须扎扎实实地深入到江南每一片土地、每一段河流。在撰写《江南环境史研究》的四年里,王建革一次次地前往嘉湖、吴江等地区展开调研,每考察一次对文献的理解便会不一样,文献的积累又反过来加深对地貌环境的认知,反复实地调研与思考论证相辅相成,不断推动研究向纵深处发展。“水流变化和水生植物是这一区域环境变迁的关键因素”这一重要发现便是王建革潜学与力行相结合取得的关键成果,在书中,他用整一编的篇幅阐述水生植物生态与景观变化,这在该研究领域中实属创新之举。

水生植物资料纷繁庞杂且收集难度大,王建革不畏其难,除了深入挖掘有关史料以外,还充分运用古代大家的诗画作品细致考究、实地观察。他首先对地表、农田、水利、水环境等做一个真实清晰的构建,之后有根有据地去解读古画,两者相互对照,形成一种良性循环互动。论证“大水面荷花减少”时唐伯虎的《采莲图》起到关键作用,“台北故宫博物院藏唐寅的《采莲图》,其水域明显是东太湖一带,荷花分布于离水中洲渚不远的地方,其附近有零星的菰草和芦苇,荷花分布于相对的深水区”——在“挺水植物变化”一章里他这样写道。通过将古画作品与景观现实多次交叉印证,王建革最终确定《采莲图》的画面呈现及景观布局与实际一般水生植物种群分布完全一致,这才得出了“淤塞往往发生于深水区,洲渚之地稳定的先锋植物往往是芦苇和菰花”的结论。类似这样的经历,贯穿《江南环境史研究》的整个编写过程,在浩如烟海的史料中找到有价值的、能为己所用的内容仅仅是研究的基础性工作,真正难点在于资料的分析运用。江南环境史研究中取得的一个个进展和突破,无不归功于他精准筛选资料、高效分析和调度资料的能力。

《江南环境史研究》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这种价值体现在它多学科、跨学科的融会贯通,从自然地理、环境变迁到农业、景观、生态审美等多个领域,在这本书中都有不同的侧面与之对应。“当前长江流域自然环境变迁以及各个学科进展都非常强势,不打通学科脉络难以做到精确把握”。因此,王建革非常注重跨学科研究,一直以来他关注领域广泛,加上长期的学识素养积淀,在水文环境研究中能够将不同学科自然地熔于一炉。

本书对大、中、小尺度的精彩运用得到学界高度认可,这一点很好地证明了此书多学科融合的特质。大尺度即大地理,以自然科学为核心把握区域整体水生境;中尺度关注农田和闸坝体系,灵活调用水利、农学等专业知识;小尺度则从环境认知入手,用文史哲的学科视野关照区域生态文明发展。

回顾自己走过的路就是各个学科不断融合的过程,融合要使之成为一个整体而不是超学科”。最近,带着这样的学术目标,王建革由《江南环境史研究》重新出发,聚焦长江中下游地区运河、水环境和圩田的关系,这对他来说更有难度和挑战性,但也是他孜孜不倦探索江南水环境的崭新一步。

/薛冰冰






制图:实习编辑:责任编辑:

相关文章

文化校历

新闻分类

推荐视频

图说复旦

新闻排行

周排行 月排行

  • 联系我们
    fudan_news@163.com
    021-656422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