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17年庆祝上医创建九十华诞之际,一幅幅鲜活的历史照片又一次呈现在校友和来宾面前,让人回想起上医人栉风沐雨、薪火相传、筚路蓝缕、玉汝于成的历历往事。
“别了,司徒雷登”是毛泽东主席于1948年8月18日发表的著名文章,让举国上下都知道了这位出生于杭州的美国基督教长老会传教士、外交官,同时也是燕京大学首任校长的著名教育家。
虽然在国立上海医学院(以下简称“上医”)的史料中,没有司徒雷登到访上医的文字记录,但一张上医创始人颜福庆教授等与司徒雷登先生的合影,记录了他曾经造访上医的历史。这张照片先后出现在为上医创建八十年庆、九十年庆出版的《颜福庆传》(第144页)和《正义明道 共铸辉煌》(第16页)等著作中。然而,两本著作对司徒雷登先生到访上医的具体时间不仅叙述不详,而且存在较大差异,前者标注为“1933年左右,颜福庆与燕京大学校长司徒雷登等人合影”(图1),后者则标注为“四十年代颜福庆接待国外医学专家”(图2)。
图1
图2
那么,司徒雷登先生究竟是何时到访上医逆?为了探寻历史真相,笔者通过查询《申报》等历史资料进行了考证。
首先,我们来研究一下参与合影的主要人物有哪些,并通过这些人物的历史轨迹来确定合影的大致年代。
在《颜福庆传》中,合影中共有9人,但只标注了4人,即前排左一为颜福庆,左二为红十字会第一医院护士长和左三为司徒雷登,后排左一为张鋆。根据历史影像资料,可以推测前排右一为朱恒璧,后排左三为任廷桂,左四为高镜朗,他们均是上医的创始人。
张鋆教授1911年毕业于日本慈惠医科大学,1928年应颜老邀请担任上医解剖科主任和教务长。张老在日本毕业后曾留校担任解剖学助教,1912年回国,先后在江西省立医学专科学校、直隶省立医学专科学校、湘雅医学院从事解剖学教学工作。据《上海医科大学纪事》记载:张鋆教授于1933年2月17日获罗氏基金会津贴,赴美专攻组织学,为期1年。由此可见,与司徒雷登的合影肯定是在1934年以后的事情。
任廷桂教授为1921年湘雅医学院首届毕业生,毕业后留校担任外科医生,1927年追随他的老师和湘雅创始人颜福庆教授参与上医的创建,并兼任解剖科主任,1928年由张鋆教授接任。1930年他被颜福庆校长派往英国利物浦大学医学院研修矫形外科,一年后回国继续执教。1938年,抗日战争开始后,任教授不愿为日本人和伪政权服务,辞去教职,开业行医。因此(图3),与司徒雷登的合影不大可能在1938年之后。
图3
在《颜福庆传》中,合影中的唯一女性标注为红十字会护士长。经查阅《中国红十字会第一医院(现华山医院)1933-1934年年报》,此时的护士长(superintendent of nurses)为殷粹和(Eleanor Ying)。在该期年报中有一张该医院的职员合影(图4),第一排左三即为殷女士。殷女士(1897-1966)为安徽太湖人,早年就读于九江儒励书院,后毕业于上海中国红十字会总医院护士学校,曾经留学美国学习公共卫生专业,并获南丁格尔基金会奖学金赴英国进修护理教育。抗日战争爆发后,殷女士于1937年避难江西彭泽县,主动承担该县街道妇产科工作。1938年任九江康福医院院长。1953年,任江西省妇幼保健院副院长。很显然,她与司徒雷登的合影只能在1937年之前。
图4
综上可以推测这张合影应该在1934年至1937年之间。
接下来我们通过《申报》看一看司徒雷登于1934-1937年间到访上海的记录。在此期间,司徒雷登先生共来沪6次,分别为1934年1月,1935年3月和10月,1936年4月和10月及1937年2月。
那么,这张合影究竟发生在这6次当中的那一次呢?通过分析这张合影,有两点可以帮助我们推断合影的大致时间。一是合影人的着装进行分析。从着装可以看出,大家都西装革履,有的还穿了马甲,提示此时天气还比较寒冷,推测在1934年1月的可能性比较大。二是从合影的地点进行分析。合影中有一人穿着白大褂,表明他是刚从病房中赶过来参加合影的,合影地点应该在附属华山医院无疑,因为附属中山医院于是1937年4月才正式开业的。
据《申报》1934年1月20日报道,全国耶教大学“高等教育会议”于1月19日至21日在上海召开(图5)。1月28日,燕京大学上海同学会于28日晚7-10时,在八仙桥青年会九楼举行联欢大会宴请该校务长司徒雷登博士(图6),表明司徒雷登先生此次上海之行在上海逗留了近10天时间。
图5
图6
综上所述,1934年1月22-28日期间,司徒雷登先生很可能接受颜福庆校长,赴华山医院访问交流,并与上医先辈们留下了珍贵的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