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位复旦计算机教师在教书育人中演绎人文情怀

作者:肖暖暖摄影: 视频: 来源:新闻文化网发布时间:2018-12-07

立冬后的复旦校园中飘着蒙蒙细雨,透着微微寒意,而腾飞书院的合和昌茶室里,一位老师和十五名学生却言笑晏晏,气氛温暖如春。这是复旦大学软件学院教师戴开宇在和大一的同学们交流,为他们答疑解惑。

“老师,我觉得最近程序设计课学的面向对象概念有点难理解。”

“老师,我们以后专业分流,每个专业在学习和就业方面有什么差别?”

而来自孟加拉的伊兰同学则兴奋地提出自己软件创新的想法和自主创业的计划。

两个小时的热烈交流结束后,还有两名学生留下来继续和老师深聊。有同学饭后又找到老师,从对当前学习的困惑,到未来的创业想法、计算机的发展趋势,乃至历史、哲学等话题,直至晚上9点多机房关门,两人仍意犹未尽,就在走廊里继续畅谈。

这是一个普通的星期五,也是戴开宇十五年教书育人生涯的一个剪影。

珍视兴趣,鼓励分享,服务学习课程在实践中闪光

夜已深,戴开宇仍在电脑前工作,不时停下来思索。他在制作一门课程的总结介绍视频。

这是一门采用了翻转课堂的服务学习课程。学生不光在课堂学习,还要走出校园服务社区,学以致用,培养社会服务意识。戴开宇开设了复旦大学第一门理工科类的服务学习课程。他希望通过剪辑制作这段视频进行课程总结,留下美好记忆,并计划参加教学比赛,推广服务学习这种知行合一学习的课程类型。从挑选课程素材到同步画面和音乐播放,戴开宇在视频中构思了许多细节,比如在字幕打出“我们设计内容,解决问题,实施服务,传递爱”,“爱”字出现一刻响起他很喜欢的电影《美丽心灵》的主题曲“All love can be”作为背景音乐。

自2003年进入复旦大学工作至今,戴开宇已在教学第一线工作了15年,主讲了《程序设计》《高级Web技术》《计算思维和信息素养》《虚拟世界:科技与人文》等多门专业必修和通识教育核心课程,多次获得“复旦大学本科教学贡献奖”“复旦大学教学成果奖”等奖项,并建设有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今年,戴开宇获得了“高校计算机专业优秀教师奖励计划”,全国C9学校共26名优秀教师获此殊荣; “上海市教学成果奖二等奖”“2018年中国高校计算机教育MOOC联盟优秀案例奖项”“第二届全国高等学校计算机教育教学青年教师优秀论文奖二等奖”“上海首届移动教学大赛一等奖”……丰硕的成绩见证着他15年教学工作。

对于取得的成绩,戴开宇表现得很谦虚。和这些奖项相比,他更看重的是和学生的共同学习的意义和快乐。

“教育是一棵树撼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在戴开宇看来,教育是愉快互利的情感交流和共同成长,相比传统的权威式的教师角色,他更愿意和学生像朋友一样交流,从学生的角度来换位思考。

戴开宇更愿意将“教学”这个词汇换作“学习”,也坚持老师和同学应该是“学习共同体”。“我觉得老师应该是点亮自己,照亮他人;而不是纯粹地燃烧掉自己。‘教学’是一种共同学习和提高的过程,自觉觉他,自利利他;予人玫瑰,手有余香。” 戴开宇认为,一个好老师,需要具有很好的同理心和感知力,要能懂得怎么引导才能促进学生更好地学习,要设身处地站在学生的角度去思考,这些能力的重要性不亚于对专业知识的精通。
上过戴开宇课的学生,对两个词印象深刻:“兴趣”和“分享”。

“如果你想造一艘船,不要抓一批人来搜集材料,不要指挥他们做这个做那个,你只要教他们如何渴望大海就够了。” 戴开宇很喜欢《小王子》里的这段话,在谈到教学时经常提及。无论是课程教学还是指导科创项目,他都十分看重参与学生的兴趣。“教育不是要培养掌握了专业技能、会干活的机器,而是要关注学生个性化的兴趣点和个人所长,挖掘每个人的潜力,引导人寻找并成为最好的自己。教育应是培养获得幸福的综合能力和素养,以及正确的价值观和完善人格的全人教育。”

《计算思维与信息素养》就是一门服务学习课程,学生需要将所学知识应用于社区服务,在实践中反思提高。

2018年春季学期的这门课程,戴开宇联系了浦东关兴关怀中心、复旦附小、同济大学景观学系、计算机实践工作站等各具特色、适合不同发展需求的服务点。学生们可以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一个或者多个服务点进行社区服务。

浦东关兴关怀中心主要针对沉迷游戏的网瘾青少年。选择了这个服务点的王明霞和服务团队队友们经过多次讨论,决定把计算思维知识融入实境游戏中和同学们互动,设计了二进制游戏、汉诺塔等游戏,最终效果很好。“我带的小组里有两个六年级的孩子甚至还因为对游戏感兴趣而去自学编程语言,他们还说觉得很有趣!虽然已经是老生常谈了,但兴趣真的是最好的老师。”王明霞感慨不已,也为自己今后的学习注入了更强劲的内在动力。
“分享”是戴开宇在教学中的另一重要关键词。他认为教学本身就是一种分享,不光包括老师将自己的理解和经验和学生分享,也包括学生分享他们的学习所得。

大屏幕上投放着学生通过团队合作完成的课程项目,整个团队的同学们在讲台上介绍他们的项目设计和实现,而戴开宇和其他同学一起在下面认真听取介绍,并不时提问和进行讨论。

这是戴开宇课堂经常会出现的场景。戴开宇主讲的课程基本都采用了项目式教学,以一个综合的项目串起课程的重要知识点。同学们通过团队合作、查找资料、自主学习,分析、设计并完成项目,这是课程最主要的任务和评价依据。阶段性地,项目完成较好的同学经过检查和讨论后,被鼓励上台进行全班分享。除开课堂分享,戴开宇还引导同学们自己制作教学视频进行分享。关兴服务点的同学们制作并发布了Scratch实例教学视频,提供给服务点帮助他们远程学习。

“这其实是一种learning by teaching的学习方法,我们能记住10%所听到的,15%所看到的,40%和他人讨论过的,80%所经历过的,但居然可以记住90%试图讲解给他人的。”戴开宇认为,分享者自己本身也是受益者,而课堂不应该仅以老师为中心,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体,需要给学生充分话语权,多和学生交互,鼓励学生表达自己。

翻转课堂,学生做主角,教师从“演员”变为“导演”

“同学们,我们前面已经通过App发出通知让大家课外思考一个问题‘人工智能可以模拟甚至超过人类的意识么?’,现在请大家讨论10分钟左右,然后我们使用在线‘随机选人’功能请同学们回答。现在开始。”

戴开宇话音刚落,学生们即自发地分组开始讨论,气氛活跃,神情专注,不时质疑与反思,节奏紧凑。戴开宇在同学们中间走动,不时回答提问,参与交流。

讨论结束后,戴开宇采用移动教学平台的随机选人回答问题功能选择了一位同学。

“我认为人工智能无法完全模拟人类的意识,因为人类有感情,而情感主导的行为有时并不符合逻辑,计算机只能遵照非是即非的精准逻辑计算,人工智能甚至无法理解人类的情感,因而无法模拟甚至超过人类的意识。”这位同学回答道。

“嗯,所以人的情感是一种非常珍贵的能力对吧?但是,一定要按照同样的原理才能模拟和实现么?比如飞机并不是按照鸟飞行的机制,但是飞得比鸟还快啊。别的同学有什么看法?”戴开宇经常在课堂用反诘让学生反思和讨论,引导深度学习。

近年来,以学为中心、以本为本的教育理念越来越受到重视,结合线上、线下的混合式教学也备受推崇。翻转课堂是混合式教学的一种典型形式。与传统教学相比,翻转课堂更强调课堂上交互性和学生的探究性学习,同时也更考验老师的教学设计和把握课堂节奏的水平。

“打个比方,传统教学方式中,老师更像是在舞台上表演的演员;而翻转课堂中,学生变成了主角,参与度更高,老师则成了导演,需要对课堂的讨论等环节的节奏进行把控。”戴开宇解释道。他认为,知识的内化是存在于学习者侧的一致性建构过程。“难道能通过语言教会你骑自行车,而不是你自己去不断尝试实践,不断体会和反思修正而学会的?教不是不重要,但主要起到一种提示和引导作用。关键还是要靠学来内化所得。”
对于现在如火如荼开展的教学改革热潮,他认为需要“得意忘形”:得其真义,而不追求形式。不是让学生在课堂中讨论和实践就“翻转”了,如何进行教学和课堂设计,从而使得学生学习效率更高,真正帮助到学生的发展,才是最重要的。

教改的先行者一定会遇到更多的障碍和难点,学生是否理解和适应尤为关键。已经有多门校级在线教改立项,并进行多门混合式教学实践的戴开宇常会询问大一学生是否适应。间隔一段时间,他就会通过在线调研投票,听取学生的感受和意见。

在丰硕的教学成果背后,戴开宇认为加入学校的教师教学发展中心(以下简称“教发中心”),是一个关键的促进提高的机遇。早在多年前,他就是教发中心举办的第一届青年教师研修班成员;2017年,他正式成为教发中心的特邀研究员。在此之前,他在这里听讲座、参与交流已有两、三年的时间,一时成了全校参与教发中心活动最多的老师。

戴开宇感慨于在教发中心遇到的老师们对教学的热忱和投入:“氛围非常好,一群对教育有着极大热情的老师聚在一起讨论如何改进教学,这对我的鼓舞很大。我也从中系统学习了很多教学理念和方法,对我的教学工作很有帮助。”戴开宇形容自己以前的教学纯粹是凭着直觉的“野路子”,现在体会到系统地学习教学本身相关理论和方法的重要性。“毕竟我们的身份是教师,培养出优秀的学生是我们的使命。”

现在,戴开宇也成为了教发中心举办的青年教师研修班的引导老师,已经做了多次公开教学讲座和报告,分享自己的教学所得,受到老师们的好评。

有趣的灵魂,“通”与“专”结合,将人文情怀注入科技

“软件学院的戴开宇老师。博学又有耐心,和蔼可亲。没有‘码农’的呆气,满是学者式的睿智。” 有学生在知乎上回答“复旦有哪些好老师”的问题时这样回复。和旁人想象中的“码农”形象不同,戴开宇尤为注重人文情怀。

以计算机为专业的他对文学、历史、哲学等都颇感兴趣,且爱好书法,常向学生分享自己有关计算机与哲学等跨学科问题的思考。他还开设了个人微信公众号“复旦小椒”,以通识教育、科技与人文结合为主旨,推荐好书以及读书感悟已有4年多。从《红楼梦》到《今日简史》,从《金刚经》到《三体》,处处体现着科技与人文结合的通识理念。

“通专结合”的探索更体现在他的教书育人中。

“程序设计员是这个时代的魔术师,通过编写程序,设定规则和算法建构一个虚拟的世界。人类已经进入‘数字化生存’的时代,‘虚实交融,人机共生’正成为时代的特征;而何为真实,何为虚拟?如同平行世界的隐喻,网络世界和现实世界中都有一个‘你’,那么哪一个才是真正的你?如果一切都可以被认为是虚拟的,我们的人生又有何意义?……”

程序设计课堂内外,戴开宇经常从课程内容引导进行一些跨学科的深度思考,不少需要“大开脑洞”,激发了学生们极大的兴趣。他还在程序设计课上布置通过编程语言写小说的作业。程序设计班上的卢振洁同学在朋友圈中写道:“真是公认的超有人文情怀的好老师!也是软院让我惊喜的原因之一!”

触发学生想象力的科技和人文结合的学习引导主要发生在通识教育课堂中。戴开宇主讲两门通识教育课程,他自己也特别重视通识教育的理念。“通识课并不要求学生们完整掌握本门课程完整的知识点,只需要领会这个学科领域的核心思维,有些观点能对其有所触动、启发,并在未来能够帮助他们结合自己的专业去探索和开拓,有助于引发对人生的思考,课程主要目的就达到了。”

“将自己平时的思考所得和同学们分享特别有意思。当然,许多开放性的问题经常是以‘有这样一种观点…,你是如何认为的呢?’这样的句式,而不是强加观点和结论给学生,这样才能引发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反思。”戴开宇笑着回忆道,一次课间,有学生撑着脑袋发呆,他说自己还在想老师刚才提的那个问题;还有学生课后在微信上问戴开宇是不是未知论者……“他们提的问题也都很有意思,很多都给我带来新思考。”

作为第二课堂的书院,是复旦大学通识教育的特色之一。从2005年复旦学院成立至今,戴开宇连续13年担任大一新生的书院导师。“虽然担任大一新生的导师工作比较繁重,但我觉得很有意义。”戴开宇多次获得“复旦书院优秀导师”称号,多次指导学生参与“望道计划”“曦源计划”“腾飞计划”等科创活动,并指导学生获得包括“华为杯全国智能程序设计一等奖”等各种奖项。“通过参加竞赛,促进学生团队合作,查找资料自主学习,面向复杂问题求解,锻炼了综合能力,有时候还需要跨学科解决问题,很类似芬兰提出的‘现象式教学’方法。以赛促学何尝不是一种很好的教学方法?”

戴开宇还积极参加书院的师生供膳、师生素拓、读书社等活动。在一次师生供膳上认识的学生白玉,一年多来一直主动保持和戴开宇的联系,并多次专门找他交流自己学习和生活中的许多想法。“白玉同学拿过全国作文一等奖,而我也是高中语文课代表,也拿过市作文一等奖。我们许多理念和观点很象,对科技和人文的结合都非常感兴趣。我们约着什么时候一起创作软科幻小说呢!”戴开宇觉得这些都是作为老师的点滴乐趣。

当谈及今后的努力方向时,戴开宇表示:“我希望能将自己博士期间就开始研究的智能技术、Web技术、虚拟现实等前沿计算机技术结合到现代教学理念中,加上在教师教学发展中心的教学方法研究,并延续在多门课程中已从事15年的教学一线实践。将这三者好好融合,希望能在教学研究和实践中做出一些成绩。”

制图:实习编辑:责任编辑:

相关文章

文化校历

新闻分类

推荐视频

图说复旦

新闻排行

周排行 月排行

  • 联系我们
    fudan_news@163.com
    021-656422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