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报》:第二届国际人类表型组研讨会在沪开幕 人类表型组国际大科学计划吹响集结号

作者:摄影: 视频: 来源:《中国科学报》2018年11月6日发布时间:2018-11-14

本报讯(记者黄辛)日前,第二届国际人类表型组研讨会(2018谈家桢国际遗传学论坛)在沪举行。“人类表型组计划国际协作组”和“中国人类表型组研究协作组”在会上宣告成立,吹响了人类表型组国际大科学计划的集结号,标志着由中国科学家倡议发起的人类表型组国际大科学计划已得到多国科学家的认同和参与。

与会专家介绍,聚集国内外数百名科学家,通过对人体多个层次的表型特征进行跨尺度多维度研究,首次在国际上建立先进的人类表型组学研究平台,人类表型组国际大科学计划将进一步提升我国战略前沿领域创新能力和国际影响力,同时为人类的健康事业,为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新贡献。

中国科学院院士、复旦大学副校长金力,英国皇家医学科学院院士、澳大利亚莫道克大学教授杰里米·尼科尔森,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国家工程院院士、医学科学院院士、美国系统生物学研究所教授罗伊·胡德担任“人类表型组计划国际协作组”理事会的共同主席。

来自16个国家的20多位相关领域顶级专家担任“人类表型组计划国际协作组”理事会成员。理事会下设“标准与技术规范”“知识产权、数据共享与数据安全”“伦理与法律社会问题”三个专业委员会,秘书处设在复旦大学人类表型组研究院(上海国际人类表型组研究院〈筹〉)。

据悉,国内外已初步形成协作机制,为发起人类表型组国际大科学计划奠定了基础。国内已汇聚了复旦大学、中国科学院等30家高校和科研院所,解放军总医院等20家三甲医院,招商局集团等5家国内知名企业,拟在上海、北京、重庆、广州等地分别成立人类表型组研究中心,形成主导全球协作的中国合力。美国、英国、德国、日本等15个国家的21家著名研究机构的多领域专家会聚,形成了国际专家共识,基本完成国际布局的前期协调工作。

作为人类表型组国际大科学计划的主要发起方,中国将推动该计划与本国已有的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产生联动,充分发挥出合力,并将其边界延伸,使中国的大科学基础设施发展成向全世界开放的科研平台。大科学计划也将推动中国科技创新和生物医药行业的发展,对突破生物医学发展瓶颈,提高生物医药领域自主研发水平,助力健康中国建设,增强中国科技国际影响力具有深远意义。

人类表型组研究是一个科技前沿领域。金力介绍说,人从出生到成年,再到衰老直至死亡,整个过程所有特征的集合就是表型组。“生命科学研究,始终有一条主线。”它的一头是基因,另一头是人类的各种特征,包括分子的组成规律、细胞的各种形态、器官的影像信息等。2001年“人类基因组计划”完成后,科学界发现,许多疾病无法单靠解读基因密码攻克,表型组这一研究方向逐渐浮出水面。

“人类表型组研究将推进生命科学和医学加速进入大发现时代。”中国人类表型组研究协作组顾问委员会主任、中国科学院院士贺福初说。

人类表型组国际大科学计划(一期)将在上海开展研究。明年初,相关专用研究平台或可建成,并正式开始对志愿者一行全面表型测量。

“我们初步计划先在上海精确测量1000个个体,每个人测量两万个指标;然后在全国范围内,精确测量1万个个体,每个人测5万个指标;最后在全球五大洲代表性人群中进行测量,每个洲选取1万样本,每个人测10万个指标。”金力介绍,此举最终将形成全球人类表型组的参比图谱,帮助全球科学家进一步开展研究,解读出更多未知的信息。

制图:实习编辑:责任编辑:

相关文章

文化校历

新闻分类

推荐视频

图说复旦

新闻排行

周排行 月排行

  • 联系我们
    fudan_news@163.com
    021-656422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