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问学者系列讲座“历史图像学”方法论第一讲开讲

作者:冯允鹏摄影: 视频: 来源:中华文明研究中心发布时间:2018-11-08

10月31日,复旦大学中华文明国际研究中心访问学者系列讲座“历史图像学”方法论第一讲“历史研究的图像学转向趋势”举行。广州美术学院美术史系教授李公明发表讲座,复旦大学历史系教授董国强主持。

李公明首先分享了“历史图像学”的前世今生。他通过列举《世界上古史纲》中的《那尔迈调色板》、罗斯托夫采夫《罗马帝国社会经济史》中的《拉丁战士》等,提出了历史研究中“图像证史”的可能性。他分享了早年编写《广东美术史》的过程中,借助历史学、人类学文献和“图史互证”的方法对青铜人首柱形器与“猎首”进行解读的经历,讨论了在不同维度的“学科史”下,“历史图像学”呈现的发展脉络。他表示,目前图像研究方法未受到关注和发扬,学界未能在图像与文献之间进行敏感的比较,并从这种比较中感受古人内心情感的现状。他认为,图像研究方法是学术史当下梳理工作中不可或缺的重要方面。

李公明进一步阐发了他对哈斯克尔《历史及其图像》一书的方法论的思考。他认为,历史研究应该重返历史语境当中,在各种行为和事件中聆听各种议论、观点,并细心分辨这些言论对其时的图像与社会历史之间所产生的任何细微影响。在图与史的关系研究中,必须重视直觉、感受力、想象力等人文研究中的人性因素,甚至应该藉此机缘把审美、情感、想象力等在历史实证研究中往往被忽视的因素重新引入研究视野之中。同时,在探索“历史图像”的过程中,还应对图像与文献资料进行广泛而细心的阅读,从历史的各种细枝末节、各种被遮蔽的褶皱中寻找图像对历史进程的真实影响。他强调,对于这种 “仔细察看图像,希望借此建立和往昔的联系”的“历史图像”研究,需要时常保持审慎、警惕、细心与耐心,因为“这种做法既琐碎又艰难,到处是陷阱和歧路。”

最后,李公明讨论了在艺术史和思想史这两种不同学科路径下“历史图像学”的“转向”及其方法论问题。他认为,艺术史与历史研究中的图像研究,和纯艺术视域下的图像研究之间的最大区别在于,前者首要关注的是自身的历史,而后者则是以艺术史料为依据做研究。但这两者之间又可能存在着某种连接,可能是社会历史是如何制约艺术的,又或者是艺术本身是如何形塑历史的。对于这一问题,他通过回顾开篇的“那尔迈调色板“的现实价值与历史意义,认为艺术本身可以是改变和建构历史的工具。此外,他还以葛兆光先生的诸多研究范例来论证了思想史研究中的“图像证史”的可能性。

互动问答环节中,李公明劝勉在座对“历史图像学”感兴趣的听众应当脚踏实地逐步摸索具体的、特定的研究方法,从具体问题出发,寻找与运用相匹配的方法,扩展研究视野,充分运用图像史料来探索其跨学科的解读,同时,也尝试从中去体味“历史图像学”别样的旨趣。

制图:实习编辑:责任编辑:

相关文章

文化校历

新闻分类

推荐视频

图说复旦

新闻排行

周排行 月排行

  • 联系我们
    fudan_news@163.com
    021-656422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