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属肿瘤医院乳腺癌“上海诊治理念”在全国推广应用

作者:王懿辉,江一舟 来源:附属肿瘤医院发布时间:2018-11-07

在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如今罹患乳腺癌早已不是“世界末日”,即便发生复发转移,大部分患者仍能获得长期带瘤生存。

从日前举行的第十五届全国乳腺癌会议暨第十三届上海国际乳腺癌论坛上获悉,近十年,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乳腺外科沈镇宙教授、邵志敏教授领衔的临床科研团队,将乳腺癌从“绝症”转化成一种“慢病”,在多个领域建立上海乳腺癌诊治理念,并在全国推广应用,促进中国乳腺癌诊治水平的全面提高。

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乳腺外科团队诊治患者数每年以15%增长,门诊量超10万人次。2017年完成了超过5700例的乳腺恶性肿瘤手术,几乎占本市全年新发病例的一半。在庞大的患者资源“宝库”中,团队在早期筛查模式引领、治疗方式创新、全程管理模式建立等方面做了深入且富有成效的研究。

团队近十年在全球权威医学期刊上发表论文超过150篇,被主流期刊它引近1800次。研究成果在国际顶尖学术舞台发出中国声音,原创性成果多次在圣安东尼奥乳腺癌大会等国际顶尖乳腺癌会议上报告,并编入《中国抗癌协会乳腺癌诊治指南和规范》以及NCCN等国际乳腺癌诊治指南,规范化治疗理念和实践在全国29省市自治区85家以上单位推广,以点带面,引领全国乳腺癌诊治向上海理念和实践对标学习。

基于大样本数据研究,揭示国内发病特点和高危人群

“多大年纪女性容易患乳腺肿瘤呢?”“乳腺肿瘤遗传的可能性大吗?”这是许多患者及家属想了解的问题。邵志敏教授指出,我国和欧美的乳腺癌患者在生活方式、社会结构乃至遗传背景方面都有巨大差异,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研究团队的系列研究揭示了我国患者的发病特征,鉴定了中国乳腺癌高危人群,为后续的预防、治疗提供了最有力的数据和理念支持。

团队发现我国乳腺癌发病呈现两个高峰:第一个出现在45岁至55岁之间,另一个出现在70岁至74岁之间,乳腺癌诊断的平均年龄比西方女性更年轻。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上海和北京的患病中位年龄有出现了增大的新趋势。这项研究发表在国际著名医学期刊《柳叶刀·肿瘤》上,已成为中国乳腺癌流行病学研究的代表性数据之一。

2013年著名影星安吉丽娜·朱莉因基因BRCA1突变接受预防性乳腺切除术,这个消息在圈内引起热议。为了论证一系列易感基因在中国患者中的致癌机制,团队潜心研究多年,在全国搜集到500余个乳腺癌家系的遗传信息。研究完成了BRCA1/2基因突变检测,突变率约10%,并首次发现了中国人BRCA1重复突变。

邵志敏教授自豪地表示,团队所构建的针对中国人的BRCA突变预测模型,其表现优于外国模型。美国著名肿瘤病理学家Parl F.F.教授曾称赞这是“乳腺外科团队的系列发现带来业内研究理念的重大革新”。

不盲目推崇“西方标准”,建立社区乳癌筛查“上海经验”

乳腺癌是一种“可防可控”的疾病,早期发现乳腺癌能让患者“吃最少的苦头”获得基本治愈的可能,又能大大节约社会就医成本。

既往,欧美乳腺癌指南一般将女性50岁起每年接受一次钼靶检测作为早期筛查乳腺癌的一个西方标准。而在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乳腺外科主任邵志敏教授看来,东方女性乳腺腺体组织多,形态偏小等特点,仅凭钼靶可能会漏诊一些病人。为此,团队在全国首次提出中国女性乳腺癌早期筛查应该采用“B超联合钼靶”的方式。

十年前,团队联合上海疾病控制中心指导实施了上海七宝社区女性乳腺普查。针对适龄女性共完成14464例女性乳腺肿瘤筛查,创新性地联合“体检、B超和钼靶”,使早期诊断率提高10%以上,乳腺癌检出率达到262/10万,大幅提高乳癌早期诊断比例。在社区筛选患者中,保乳率达到35%,一半患者因早期诊断免于化疗,比例远高于常规门诊患者人群。

该项实践成果拉开上海市大规模社区乳腺筛查的序幕,也对中国社区乳腺筛查形成了一套“上海经验”和“中国标准”并在多地获得推广应用。

不断革新肿瘤外科技术,由“一刀切除”变成“留住美丽”

 近十年,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在外科技术上不断革新和进步。从最初的扩大根治术到如今的保乳手术、重建手术,折射着一种治疗理念的深刻转变。“从最初的‘以病为中心’的疾病治疗,逐渐转向‘以人为中心’的人文治疗”邵志敏教授说,乳腺癌患者绝大部分能够长期生存,既往“一刀切”的方式虽说根治了肿瘤,但对患者的心理造成了持久且难以弥合的伤痛。为此,团队在确保疗效的基础上,用技术的革新,着力提高女性患者“保留乳房”的数量。

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乳腺外科近些年提出了一个口号:“不让一个40岁以下的女性因乳腺癌失去乳房”,有疗效保障的保乳手术和乳房重建手术让女性留住美丽变成可能。据统计,乳腺外科手术中前哨淋巴结活检率达38.3%,保乳手术占18%,乳腺癌重建手术达400余台。2017年至今,在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40岁以下女性乳腺癌患者的乳房重建或保留乳房约占7成。

邵志敏教授指出,从目前数据来看,保乳手术患者5年内疾病复发转移比例呈现“水平”状,患者治疗完成后需严格根据医嘱密切随访,及时发现问题,尽早进行干预和治疗。

团队在自身积极实践的基础上,也通过每年10月与美国M.D.Anderson医学中心共同举行的全国乳腺癌重建学习班,推介乳房重建的“上海经验”和实践体会,让该项技术走向全国进行实践和推广。

乳腺癌不是“绝症”,“慢病防控”理念需贯彻落实

随着乳腺癌多学科综合诊治团队的努力,即便是发生转移或复发的乳腺癌患者,治疗策略也从过去的“姑息治疗”转变成“积极干预”。

邵志敏教授表示,“有理由认为乳腺癌已经成为一种‘慢性病’”。为此,复旦大学附属医院乳腺外科团队设定了更高要求:推进乳腺癌诊治的“全程精准管理”,融合“互联网+”的思维和技术,撬动乳腺癌慢病管理的过程改革。早在2015年,乳腺外科团队便运用“互联网+”思维,设计了乳腺癌全程管理APP,将传统乳腺癌防治的宣教、筛查、随访等多个环节,融合在“妍康e随访”平台上。患者可以通过微信公众号找到专家,帮助解读随访检查报告,免去了来回奔波医院之苦。

据邵志敏教授介绍,团队的最新课题“基于智能穿戴设备的乳腺癌患者健康管理”利用康复手环将实时收集患者运动和睡眠等信息,帮助监测患者的疾病随访和生活质量,希望能指导患者走好治疗康复“最后一公里”。(编辑:黄文发)

相关文章

文化校历

新闻分类

推荐视频

复旦大学多语种校歌发布

<>

图说复旦

除了戴口罩,防疫新老“三件套”...

<>

新闻排行

周排行 月排行

  • 联系我们
    fudan_news@163.com
    021-656422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