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3日,第十届“鲁迅青少年文学奖”总决赛暨颁奖典礼在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举行。复旦大学附属中学高二10班学生席轶群凭借《鲁迅是谁》一文摘得本届“鲁迅青少年文学奖”特等奖。
“鲁迅青少年文学奖”由周海婴先生倡议发起并创立,自2009年以来,每年组委会都会收到来自全球华人学子的众多优秀作品。复旦大学附属中学学积极参赛并取优异成绩。2009年,梅圣莹凭借《夜灯》一文摘得了首届“鲁迅青少年文学奖”的最高奖项;2013年,金泽慧、屈杨冰洁分别获得第五届 “鲁迅青少年文学奖”的头名和高中组一等奖。
现场作文比赛中,席轶群在一挥而就写成的佳作《于无声处》中写下:“放下那些纷争与矛盾,安静地向前一步一个脚印完善自己,从而为自己的未来寻找无限可能,竟胜过所有刀兵相见的争论。那种无声,保护了我的梦想。也是在信息爆炸的时代,站在无数十字路口惊恐万状。想到不为苟且而得意与沉默前行,会有一种沉静而不可遏止的力量。”全文运笔流畅,文采斐然,见解独特,获得了评委们的一致好评。“对于高一学生来说,能在现场做出这样有思想、有文采、有家国情怀的佳作实属不容易,可见她的写作并非一日之功,肯定离不开平时大量的阅读和练笔。”评委称赞道。
人文素养是好文章的基石
复旦附中是一所特别重视人文教育的学校。多年来在人文教育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席轶群曾连续三年获得“上海市中学生古诗文阅读大赛”一等奖。这次能够获得鲁迅青少年文学大奖,主要凭借的是她长期阅读和写作的积累。在她的书单中,萧红的《呼兰河传》、林海音的《城南旧事》、季羡林的《留德十年》、汪曾祺的《草木春秋》、李零的《丧家狗》、史铁生的《摇滚与写作》、梁衡的《把栏杆拍遍》以及各种中国古典名着和诗集都是她的心头所爱。而复旦附中的这片沃土,更激发了她对文学的热爱,提升了自我。语文组的老师们会定期组织学生阅读文学经典,并上台讲课。在讲台上,与老师和同学一起分享自己的阅读心得,解决阅读困惑。
独立思考是写作取胜“秘诀”
在颁奖典礼上,席轶群分享写作对她的意义:“从小到大,我们似乎一直在写作。在表达自己的同时,写作也成为应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我想问,写作对于我们来说究竟意味着什么?”这是席轶群一直困惑的问题,在不断的思考中,她也找到了答案,在她的认知里,写作是个人心灵的安放、是个体生命的觉醒、更是人类精神宇宙星辰的闪耀。“写作给予了每一个人传递、交流、融合精神的方式,让我们广大的牵念化作文字,于无声之中,人类精神文明的灿烂伟大得以延续。”
她勉励台下的学弟学妹们:“希望你们趁着青春年少养成阅读的习惯,涵养足够的才情心性,志存高远,坚持写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