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天性心脏病是目前我国首位高发生率和高死亡率的出生缺陷疾病,已成为影响儿童健康和出生人口素质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为帮助先天性心脏病患儿得到早期发现、早期诊断、及时治疗,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黄国英教授团队创新建立了“双指标法”,为出生后6-72小时的新生儿开展先天性心脏病筛查提供了“复旦儿科方案”。该研究成果获得国内外专家广泛认可,并有效转化为国家公共卫生政策。2016年4月该方案被上海市卫计委采纳在上海全面开展,形成了可复制推广的“上海经验”。
2018年7月30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出台《新生儿先天性心脏病筛查项目工作方案》,在全国24个省(区、市)169个市(地、州、盟)810个县(市、区、旗)启动实施新生儿先天性心脏病筛查项目,并将国家级项目管理办公室设在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
据黄国英教授介绍,“双指标法”较之发达国家和地区采用的“单指标法”检出率更高。据悉,我国是目前率先全面推广“双指标法“”的国家。
新生儿先天性心脏病发病率高
30余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医疗服务水平的提高,我国婴儿死亡率和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持续下降,2017年婴儿死亡率和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分别下降到6.8‰和9.1‰,危害儿童健康的传染性疾病逐步得到有效控制,但是,先天性心脏病等出生缺陷问题却日益凸显,成为影响儿童健康和出生人口素质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
先天性心脏病目前已经成为我国最常见的出生缺陷,其发生率约10‰,即每一千名新生儿中约有10名患有先天性心脏结构缺陷,其中20%~30%在新生儿和婴儿时期出现休克、心力衰竭、严重缺氧、酸中毒、反复肺炎等并发症,未及时诊治可导致死亡,是造成新生儿和婴幼儿死亡的主要原因,严重影响我国人均期望寿命和婴儿死亡率。先天性心脏病及其并发症,也会给社会和家庭造成巨大的医疗负担、经济负担和精神负担。而基层医生对先天性心脏病的认识水平还较有限,难以早期发现先天性心脏病。
创新建立新生儿先天性心脏病筛查“双指标法”
为推进新生儿先天性心脏病早期诊断和有效干预,降低新生儿和婴儿死亡率,2011年起,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黄国英教授课题组,通过实施卫生部临床学科重点项目“新生儿先天性心脏病诊治体系标准化建设”和上海市公共卫生体系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11年-2013年)项目“新生儿先天性心脏病筛查、诊断与评估”2项临床研究项目,联合全国11个省市20家医院开展了全球最大样本量(n=122738)的多中心研究,创新提出采用“心脏听诊+经皮脉搏血氧饱和度测量”双指标法,对出生6至72小时的新生儿进行先天性心脏病筛查,并在上海15家医院进行了大样本验证性研究(n=168575)。
研究结果表明,采用“双指标法”筛查新生儿先天性心脏病准确性高、简便易行、无创伤性且成本较低,对重症先天性心脏病的检出率达92.11%,特异度接近99%,绝大多数重症先天性心脏病在出生后不久能够被发现,并得到及时诊断和有效治疗。
项目研究成果先后在国际顶级医学刊物《柳叶刀》(The Lancet,2014年,影响因子45.217)以及Pediatrics和《中华儿科杂志》等儿科学界权威学术刊物发表,并获得美国新生儿基金会全球创新奖(EVE AWARD for Global Innovation)、上海妇女儿童发展研究成果“政策建议成果奖”一等奖,得到国内外同行高度认可。
新生儿先心病筛查成果形成“上海经验”成效显著
新生儿先天性心脏病筛查项目的创新成果得到了上海市卫生计生委的高度重视,形成了可复制推广的“上海经验”。经数轮专家论证,2016年4月,上海市卫生计生委出台《关于在全市开展新生儿先天性心脏病筛查工作的通知》,在上海87家助产医疗机构全覆盖开展新生儿先天性心脏病筛查;构建“覆盖全市、分片负责”的筛查诊治网络,指定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为市级质控指导中心,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等4家医院为市级筛查诊治中心;并会同市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局,将筛查费用纳入上海市生育保险医疗费用补贴范围予以保障。
2016年6月,附属儿科医院成为市级质控指导中心和市级筛查诊治中心。2016年11月,上海市明确要求“推广新生儿先天性心脏病筛查,推进筛查、诊治和康复的全程管理”,将新生儿先天性心脏病筛查项目列为30个主要项目之一;上海市级财政投入专项资金3000万元,各区财政匹配专项资金,确保筛查工作顺利实施。2017年,上海全市共筛查新生儿19.74万名,筛查率99.16%,确诊患儿691名,均通过“绿色通道”得到及时有效治疗,切实保障了儿童的健康权益。
新生儿先心病筛查成果有效转化为国家公共卫生政策
在“复旦儿科方案”基础上形成的“上海经验”为在全国范围内进行推广提供了重要参考。2017年,国家卫生健康委妇幼司委托上海市卫生计生委会同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共同组织国内先天性心脏病领域相关专家,研究制定国家新生儿先天性心脏病筛查工作规范性文件。专家组多次召开会议研究讨论,并先后赴广西、海南、甘肃和河南等4省开展现场调研,形成了在全国开展新生儿先天性心脏病筛查工作的3个规范性文件,包括《新生儿先天性心脏病筛查工作管理要求》《新生儿先天性心脏病筛查技术规范》和《新生儿先天性心脏病筛查、诊断与治疗机构准入条件》。
2018年7月,经组织各地申报,国家卫生健康委出台《新生儿先天性心脏病筛查项目工作方案》,在全国24个省(区、市)169个市(地、州、盟)810个县(市、区、旗)实施新生儿先天性心脏病筛查项目,采用“双指标法”对出生后6-72小时的新生儿进行先天性心脏病筛查,尽早发现先天性心脏病患儿,并及时诊断和治疗。工作方案中明确:新生儿先天性心脏病国家级项目管理办公室设在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承担项目的组织实施、日常管理、培训督导和信息上报等任务。
在7月30日召开的项目启动会上,国家卫生健康委妇幼司秦耕司长指出,开展新生儿先天性心脏病筛查项目,是加强新生儿疾病筛查、提高儿童健康水平的重要举措,是坚持以人为本、儿童优先的具体体现,是提高民族素质、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有力保障,并对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在新生儿先天性心脏病筛查项目组织实施中的贡献给予了充分肯定和高度赞扬。
附属儿科医院的这项工作是复旦大学临床研究成果转化为国家公共卫生政策的典范,也是上海市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经验为国家制订公共卫生政策的贡献。据黄国英教授介绍,“双指标法筛查新生儿先天性心脏病的方案”为在我国全面推广新生儿先天性心脏病筛查提供了准确、简便、无创、经济的方法,将挽救成千上万先心病孩子的生命,对于显著降低我国婴幼儿死亡率和致残率、减轻社会和家庭的经济和精神负担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