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属华山医院毛颖教授团队合作研究 在蚕丝蛋白颅骨固定系统领域取得新发现

来源:附属华山医院发布时间:2018-03-29

丝绸在中华五千年文明中拥有独特的历史和现实地位,也是古代丝绸之路重要的贸易货品。蚕丝作为丝绸的主要原材料,一直以来被广泛用于服饰、化妆品的制作。近日,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神经外科毛颖教授团队联合中科院上海微系统和信息技术研究所陶虎研究员团队,采用专利技术从蚕丝中提取蚕丝蛋白,成功研制生物可降解、可定制的颅骨固定系统,在蚕丝蛋白颅骨固定系统领域取得进展。相关研究成果以《一种用于神经外科手术的蚕丝蛋白颅骨固定系统》(A Silk
 Cranial Fixation System for Neurosurgery)为题,作为封面论文发表于《先进医疗材料》(
Advanced Healthcare Materials
)。

颅骨固定和修补是每一例神经外科开颅手术中重要的环节,直接关乎患者术后的伤口体验和生活质量,因此对于颅骨固定和修补所需要的植入式医用材料要求极高。蚕丝是一种广泛存在于自然界的生物原料,在人类社会的应用已经有上千年的历史。研究团队从蚕茧中提取一种特殊的蚕丝蛋白,通过生产工艺的优化,加工出大尺寸、材质均匀的蚕丝蛋白块材,用于各类固定材料的制作。在此基础上,研究团队进一步对蚕丝蛋白分子结构-力学-降解特性进行机理研究,根据大量的离体和动物活体实验,找到最优化的性能组合,最终制成基于蚕丝蛋白的神经外科颅骨固定系统。
 

大规模临床前研究结果证实,该套系统“生物兼容性强”、“力学性能优异”、“可调控降解吸收”,耐受γ射线消毒和X射线照射,在核磁共振扫描环境下安全稳定,完全符合临床应用标准。此外,蚕丝蛋白材料最大的优势是能够包裹各类生物、药物制品,实现体内稳定释放,未来除了颅骨的固定和修补,还有望在治疗颅内感染、促进局部组织愈合等其它医疗方面发挥作用,真正成为人类大脑的“守护神”。


该项研究通过科技创新将蚕丝从低附加值原材料变身为高附加值的可植入式医用器械,弥补了现有金属类、生物陶瓷类和化学合成聚合物类材料的缺陷,将“中国制造”变成“中国研发”,大大降低了生产成本,未来将惠及更广大的临床患者,具有巨大的临床应用价值和市场前景,更是对国家“一带一路”倡议的具体响应和实践。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神经外科史之峰是该论文的共同第一作者,附属华山医院毛颖教授是论文的共同通讯作者。
 

相关文章

文化校历

新闻分类

推荐视频

《此刻开场》:送给2025届毕业生...

<>

图说复旦

高考加油!相信,你是自己的光!

<>

新闻排行

周排行 月排行

  • 联系我们
    fudan_news@163.com
    021-656422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