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忆钟扬·学钟扬】《解放日报》“在我心里,你永不会远去”

作者:摄影: 视频: 来源:《解放日报》2017年12月23日发布时间:2018-01-02

昨天下午,由市委组织部、市委宣传部、市教卫工作党委、复旦大学党委共同主办的钟扬同志先进事迹报告会,800人的礼堂里座无虚席,还有不少人站在最后排,从头至尾,专注聆听。

“我是钟扬,一名工作在青藏高原的植物学家,一名来自上海的援藏教师。”微笑着说这句话的钟扬,已经离开,留下的是16年间西藏行路50万公里,是他与团队高原跋涉采集的4000万颗种子,是未来百年中国种质财富。“在我心里,你永不会远去。”报告会上,钟扬的妻子、同济大学教授张晓艳哽咽着道出这句。这又何尝不是所有人的心声?这位一生追梦的共产党员,激励着更多人点亮心灯,带着他梦想的力量,继续前行。

“记得最清楚,是那条29元的牛仔裤”

“25号下午1点10分,我去钟老师宿舍帮着收拾房间,准备坐下来歇一会儿,突然接到电话,得知了老师的噩耗。当时我的脑子一片空白,真是如同晴天霹雳。看着房间里挂着的老师的帽子、衣服和用过的东西,我的泪水不断涌出,震惊、悲痛、绝望、难以言语。”报告会上,西藏大学理学院教授拉琼说。对他而言,钟老师是人生中最重要的良师、益友,也是事业发展的精神支柱。他还记得,2006年夏天,自己与钟扬老师第一次相遇,那时他刚从国外读完植物学硕士回到藏大。睿智、自信、渊博、幽默、热情是钟老师留给他的第一印象。第一次见面就提醒他:“你刚从挪威拿到硕士学位,回到西藏,千万别把英语给丢了啊”。随后几次见面他更是鼓励拉琼尽快报考复旦的博士研究生。再后来,拉琼成为钟老师的学生,成了他培养的第二名藏族植物学博士。博士毕业回到西藏大学后,在钟扬老师的持续影响下,现在他已经成长为西藏大学理学院的教授、博士生导师。

台下,公务员毛先生听着钟扬在西藏的十六年故事,内心动容。“这种忘我,是以更大的目标、更大梦想付出为喜悦,这种精神,值得我们铭记、学习,更应该在每个岗位上传递,”他说。“记得最清的,是拉琼教授说的那条29元的牛仔裤,”他说,那是印象最深的一个对比——

“钟扬老师常年穿的一条牛仔裤是在拉萨地摊上买的,只花了29元。可是对藏大师生非常慷慨无私。他私人出资发起了‘西藏大学学生走出雪域看内地’活动,组织了80多个西藏大学学生赴上海学习。他不仅帮老师们义务修改项目申请书,还提供申报补助。只要是藏大老师申报项目,无论是否成功,他都补助2000元,用于支付申报过程中产生的费用。这些年,自掏腰包给藏大师生的扶持,加起来至少几十万。”几乎一字一句的复述中,看到了他内心的震撼。

她在报告会后排站了整场

“我是和钟扬共事了14年的同事和挚友。”中国科学院院士、复旦大学副校长金力说,“在复旦生命科学学院,我和钟扬是两个著名的‘胖子’,也是著名的工作‘疯子’,平常都太忙了。以至于这两个多月来,我一直觉得他还没走。倘若要让我用一个关键词来凝练钟扬的一生,我觉得应该是‘追梦’二字。”他始终记得挚友曾说过:“我有许多梦想,它们都在遥远的地方,为了梦想,我独自远航。”

钟扬的妻子、同济大学教授张晓燕有一个遗憾。钟扬去世后,她在家整理旧照片才发现,全家最近的一张全家福已经是12年前了。最近几年也有过一些全家一起拍照的机会,但是几乎每一次钟扬都因为工作又临时缺席了。关于双胞胎孩子的培养,夫妻间曾有一个约定。钟扬对她说:“我确实不是很擅长带孩子,孩子15岁以前,你就多管一点;15岁以后交给我来管。”如今,孩子刚过了15岁生日,爸爸已经不在。她记忆犹新,丈夫曾说,“心里有一个很大的梦想”,她更理解,梦想都是需要付出心血,付出牺牲的。对孩子的培养和付出,钟扬虽然留下了永远的遗憾,但是他这样做,并不是逃避父亲的责任,而是为大学,为西藏,为国家培养了更多人,那也是他的责任,更大的责任。如今,家里人商量,准备把钟扬车祸赔偿金全部捐出来,用于支持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的人才培养工作。作为妻子,她多想为钟扬未竟的事业做一点事,她相信,这也是钟扬希望看到的。

在报告大会的大厅最后,十几位听众始终站着。这其中,一位穿着米白色外套的女士是从朋友圈得知消息后,专门请假赶来的。此前,她和孩子在科技馆听过钟扬老师的科普讲座,女儿还因此成了小小植物迷。听完报告会的她热泪盈眶,“我也是一位母亲,感受到钟扬对于国家、对于家庭的深深的爱。”

一位生物学教授,因何感动这么多人?

为什么一位生物学教授能感动这么多人?报告会上,《光明日报》记者颜维琦循着记忆,一路追溯。她是2015年的夏天第一次见到钟扬,在复旦大学8号楼,研究生院的院长办公室。那天,他刚刚接受了一群中学生关于“怎样才能成为一名学者”的访问,进门时,孩子们刚刚离开。那天,他们一直聊到午后时分。从攀上海拔6000多米的雪原采集种子,到十多年坚守开垦西藏的高原生态学科,从学术援藏如何常态长效,到怎样在孩子心中播下科学的种子……后来颜维琦才知道,这次采访机会是从死神手里“抢”来的。就在三个月前,钟扬51岁生日那天,突发脑溢血,死里逃生。可在医院才住了13天,他就迫不及待“溜”回了学校。

当时,钟扬轻描淡写地说:“要不然你是不会在这个时间找到我的。现在正是在西藏野外工作最好的时候,每年的这个时候我都在那里。”她还记得采访时,钟教授翻出新写的文章对她说,“我是学生物的,生物讲究群体效应。就拿高原生态学这个领域来说,再用10年,培养10名博士生,聚集起20个人,肯定能做出有世界影响的成果。”他还说,“没有持久的热情和长期的投入做不成事情。”

一位只听过钟扬一堂课的学生说,钟老师的课终生不忘。他对生物学的态度,在科学以外,透着对人类命运、生命价值的深深思考与关怀。对于学生而言,这种思想的启发,是一生莫大的财富。“钟扬一生的故事,就是种子的故事。”颜维琦眼中,钟扬用毕生寻找种子,播撒种子,他的一生就是扎根大地的“中国种子”,因信念而伟大,因逐梦而不凡,因执着而永生,他的精神生长在春天里。

制图:实习编辑:责任编辑:

相关文章

文化校历

新闻分类

推荐视频

图说复旦

新闻排行

周排行 月排行

  • 联系我们
    fudan_news@163.com
    021-656422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