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上午起,“复旦大学钟扬教授遭遇车祸不幸罹难”的消息,在很多人的朋友圈刷屏。即便不关注生物科学,对这位英年早逝的教授并不熟悉,但只要了解过钟扬教授的事迹,尤其是他矢志不渝的科研经历,每个人都会为这位科学家的骤然离世扼腕叹息,痛心感喟。
朋友圈的照片中,钟扬脸庞黑红、肩膀厚实,总是背着大大的包,风尘仆仆的样子,和学院里的教授形象实在有些反差。这是因为,他所从事的生物科学研究,需要大量的野外工作。在同事的回忆中,钟扬每个月都要离开复旦校园,去上海南汇临港,或者4000公里以外的西藏。这两个地方寄托着他的学术使命,也是他为中国科技事业付出的见证地。
谁也没有想到,他的生命就停留在为科研奔波的途中,倒在了为人类寻找种子的路上,年仅53岁。
青藏高原是全球生物多样性研究的关键地区。十多年前,在复旦大学支持下,钟扬扎根西藏大学从事科研合作,当时并没有任何额外待遇。十几年间,他走遍了青藏高原高海拔地区,尽一切可能为人类的未来收集、保存、研究植物种子。他所研究的种子保护领域,不仅关乎人类的食品安全、医药资源,还与国家主权和人类繁衍息息相关。
钟扬教授的一生,都在致力于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在袁隆平的杂交水稻为中国农业取得里程碑式突破的同时,钟扬和他的同事们以“杂交旱稻”重大研究成果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发明奖二等奖。这意味着,在上海地区和江南地区,今后即便在缺水的情况下,也可以获得种子资源。
一生一世,一心一意,做一件对人类有意义的事,是钟扬一生的真实写照。在最近的“一席”上演讲《种子方舟》时,钟扬曾说,“一个基因可以拯救一个国家,一粒种子可以造福万千苍生。”正是这种胸怀天下的使命感,让他在科研的道路上从未停下步伐,直至生命尽头。
对于人类来说,种子意味着生命希望、自然之美,钟扬毕生都在寻觅希望、坚守美丽。这是复旦、上海的幸运,更是中国科技建设事业的宝贵遗产。
来上海工作以后,钟扬还特地为这座城市准备了一份礼物,他亲手引进红树林树种,为的是让上海可以成为真正“美丽的海滨城市”。栽种8年之后,无瓣海桑、秋茄、桐花树、老鼠簕这4种红树已经基本适应上海的气候,即使在冬天,不需要大棚也能存活,可谓植物学上的极大突破。有机会去南汇临港走一走,红叶尽染的风景是钟扬最温暖的心意。
在科研的道路上砥砺奋进、奔跑前行,钟扬并非独行者。吉林大学的地球物理学家黄大年、歼-15总指挥罗阳……他们在各自的领域为科技强国事业奉献全部,以生命和时间博弈,最终倒在前行的征途中。我们何其不幸,痛失这些大写的生命;我们又是何其幸运,拥有这些既“仰望星空”,又“脚踏实地”的学者。
斯人已逝,在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征途中,与钟扬一样肩负使命的学者仍在默默前行。让我们共同守护这些珍贵的“种子”,道一声“辛苦了,珍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