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13年中国共产党复旦大学第十四次代表大会决定开展枫林校区改扩建工程以来,校区建设在教育部、上海市政府和徐汇区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在各界校友和社会贤达的帮助和关注下,在全校师生团结一致、凝心聚力的共同努力下,枫林校区面貌日新月异。昔日的老校区在传承上医历史文脉的同时,一栋栋新建筑拔地而起,为复旦医科学科发展和优秀人才培养添砖加瓦。
枫林校区西苑新建筑群
年久失修、捉襟见肘物理空间曾制约复旦医科发展
枫林校区坐落于徐家汇中心城区,是上海医学院所在地,这里走出了一批批医学大家、一级教授、院士……被誉为医学界的“黄埔军校”。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物理空间的限制成为阻碍我校医学发展的重要因素,改变刻不容缓。
其中大部分学生宿舍楼始建于上世纪60至70年代,内部早已呈现老朽状态,不能满足现代大学生住宿需求。当年预设的教学实验空间也早已捉襟见肘,部分实验室只能把大型实验仪器放置在走廊中使用,多个实验室已具备申报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实力,却因不符合科研用房指标的硬条件而失之交臂。校区发展物理空间不足,严重制约着复旦医科学科发展和医学人才培养。
曾经的老校区物理空间不足,房屋年久失修
枫林校区改扩建任务艰巨,迫在眉睫。2013年9月,中国共产党复旦大学第十四次代表大会报告明确指出,要加快枫林校区改扩建工程,拓展办学空间,改善办学条件,枫林校区改扩建工程是解决师生安危大事,振兴复旦医科发展的必经之路。也必将为我国医学人才的培养和医学学科的发展奠定沃土。枫林校区改扩建工程正式拉开序幕。
精诚团结、齐心协力 枫林校区改扩建工程顺利进行
枫林改扩建工程之“难”,在于繁华老城区原拆原建,限制诸多,可谓是“螺蛳壳里做道场”;工程之“大”,在于要将4000余名医学生和44万余册医学藏书整体迁出,这在复旦历史和全国高校中都尚属罕见;工程之“全”,在于涉及22个职能部门、8家医科院所、11家附属医院,可谓举全校之力的大工程。
三年间,全体复旦人团结一致、克服困难,渡过难关!
从2014年7月医学生全部迁出,到2017年7月4059名医学生回迁新枫林。三年建设期内,全体师生员工克服各种前所未有的困难,齐心协力度过了建设难关。学校成立了枫林校区改扩建搬迁工作领导小组;各部门加班加点,假期无休;为了减少同学们奔波的次数,附属医院的专家和医学院所的教授们放下手头的专家门诊和科研工作,从枫林校区奔赴21公里外的江湾校区上课;而2014年入学的研究生同学们则是没有享受到一天校区住宿的便利,却也默默支持着校区的建设。正是每一位复旦人充分发扬了“团结、服务、牺牲”的复旦精神,精诚团结、齐心协力、众志成城、紧密协作,抱着“办法总比困难多”的态度,千方百计、竭尽所能克服了各种从未遇到的困难和突发情况,才得以顺利度过了枫林校区改扩建的这三年!
校领导看望搬迁师生和工作人员
同时,建设过程中也得到各级政府的大力支持和校友、社会贤达的帮助。教育部领导多次视察建筑工地;复星集团捐赠1亿元人民币,用于枫林校区一号医学科研楼建设和奖励在医学科研、创新管理、成果转化和教育发展等领域的杰出团队和个人;澳门宝龙集团发展有限公司和上海豪盛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捐赠1亿元人民币,用于枫林校区图书馆建设。为枫林校区建设保驾护航,提供支撑。
校友和社会贤达支持枫林校区建设
蹄疾步稳、勇毅笃行 复旦医科人才培养、学科发展成果初现
随着新书院楼学生的入住,新建筑群逐步投入使用,新枫林风貌初现。书院楼建筑面积7万多平方米,集聚学生住宿区、师生就餐区、学生社团活动区和下沉式广场等综合区域,成为医学生全面成长的学习居所和精神家园。人性化的设计理念、先进的高层宿舍管理制度,让复旦医科生享受到一流的住宿生活环境。医科图书馆建筑面积4万多平方米,是枫林校区的新地标建筑。医科图书馆集图书馆、档案馆、自修阅览室、研究馆、展览厅、网络中心和学术活动中心等多种功能,是枫林校区重要的文化交流基地。设计秉承开放性、适应性、信息化、生态化的人文理念,成为“一门式”服务营造师生交流学习的开放场所。同时配合运用智能化图书馆及云计算等信息技术,使医科图书馆成为医学信息整合的综合体,以适应未来图书馆发展的需求。综合游泳馆则集室内游泳馆、田径场、健身房和社团活动室为一体,将成为医学生运动、比赛、社团活动等综合活动的重要场所。新建筑群的落成,将为医学生的成长提供硬件空间和软件条件,为复旦医科培养具有“领袖气质、国际视野、科研素养、人文情怀”的高素质医学人才助力远航。
一号科研楼和二号科研楼的落成则为枫林校区增加了8万多平方米的科研面积。一号科研楼前不久顺利通过安全验收,病原微生物学科即将入驻。二号科研楼集实验、科研、资源共享等功能为一体,主要为医科国家级、部级重点实验室,重点学科及未来医科重点发展方向的实验室提供物理空间和生物技术支撑平台。
部分枫林校区新建筑
物理条件的改善为复旦医科的学科发展奠定基础。医科学科发展布局更加规整合理。很多学科真正实现交叉融合,使得创新性平台的搭建成为可能。“引领世界科技前沿,服务国家重大需求”是复旦大学在十三·五期间提出的科技发展战略大计。 复旦大学牵头联合浙江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十几所高校及中科院研究所,成立了“脑科学协同创新中心”,推进脑科学研究和转化应用,积极推进和参与“上海脑计划”的实施。脑科学研究不仅是国家间的科技实力竞争,更关系到国家民生。依托医学分子病毒学教育部/卫计委重点实验室建设的“持续性感染与疾病创新引智基地”成功入选高校创新引智基地计划(又称“111计划”)。该基地将以持续感染和新发病原生物学为主要研究方向,在未来五年将继续以乙型肝炎病毒、艾滋病毒、结核分枝杆菌和新发再现病原微生物等为重点,以创新引智基地作为载体和平台,通过强强联合,分别从分子、细胞与宿主整体等层面研究病原微生物的生物学特性、持续感染形成和维持机制、免疫应答与致病机理及应对策略和防治技术。
人才培养和人才引进的成果也初步显现。以我校双一流建设学科“基础医学”为例,2012年至今,已引进入选国家级人才计划的学者10名,上海市高校特聘教授(东方学者)2名。而依据自然科学基金委公布的2017年度集中申报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评审结果,本年度复旦医科共获得各类资助项目409项、资助经费(直接经费)达到2.09亿元。获资助的项目数和经费数与2016年同期相比分别增长18.9%和25.1%,创历史新高。
在为一流医学院校谋篇布局的同时,新枫林校区的建筑理念注重上医文脉的传承。整体校区规划为三条风貌带,分别为历史文脉风貌带、校园前区风貌带和时代新容风貌带。相关部门选取了东一号楼建设初期的砖块,通过化学分析、反复调色而得到的“枫林红”,被用于所有新建筑中。建筑设计也巧妙地融合了东一号楼的建筑风格。在这个不大的校园中,还将拥有颜福庆广场、同生广场和宣誓广场三个医学人文广场。颜福庆广场是老校长颜福庆先生雕像所在地,风貌建设风格遵循老校区韵味。同生广场位于西苑图书馆前,校友捐赠的院名石矗立于此,石碑背后雕刻着上医院训出典“正其谊不谋其利 明其道不计其功”。入口处是一巨大的枫叶形状,四角也用地砖搭建出枫叶图案,并通过不同植物布置出春夏秋冬四景,体现“枫林之美”。而宣誓广场中,医学誓言碑旁16座一级教授雕塑注视着初入医学殿堂的学子们,一棵建校之初就生长在这里的百年香樟见证着一代代上医人的成长。周围种植桃树李树,寓意桃李满天下;杏树枣树,寓意杏林和早日成才;一片枫树林则代表着枫林校区。
枫林校区新建筑传承上医文化传统
枫林校区新建筑合理的规划布局和先进的建筑理念,将成为医学人文素养培养的核心阵地。相信在上海医学院创建90周年之际,所有师生校友都能够在枫林校区内感受上医人文情怀和创新发展的动力。在下一个五年中,规划合理的枫林校区将为复旦医科双一流建设奠定基础,这里也必将成为上海科技创新的新高地,诞生诸多创新科学研究成果,造福国家和人民。
(封面制图:尹逸柔、宋晗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