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环境》:以生态文明为引领牢固树立环保四个自信

作者:包存宽、王丽萍摄影: 视频: 来源:《中国环境》2017年10月19日发布时间:2017-10-19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山水林田湖草是一个生命共同体”“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体现了中国环保理论的大局观、长远观、整体观,是中国环保理论自信的内容与体现,并将在今后进一步转化为指导我国绿色发展、增强人们跨越“先污染后治理”这一西方传统环保道路的理论自信。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要更加自觉地增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必须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建设美丽中国,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为全球生态安全作出贡献。”

自信是具有稳定性的社会意识,是一种积极、健康、进取、向上而富有生机活力的情感、意识、态度与能力。党的十八大报告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紧紧围绕建设美丽中国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用制度保护生态环境”,十八届四中全会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法制轨道,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五大发展理念,可以清晰地看到,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深刻总结人类文明发展规律,形成生态文明建设一系列重大理论与实践创新。笔者认为,无论是“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还是建设美丽中国,都必须以生态文明建设为引领,牢固树立中国环保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

环保道路自信是“用”,践行生态文明价值理念、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相协调的绿色发展道路,体现为环境资源与生态问题治本有道、治标有效;环保理论自信是“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指导和支撑重构中国环保制度和创新中国环保道路;环保制度自信是“本”,体现为“用制度保护生态环境”的制度力量,促进从中央到地方、基层和各部门以及政府、社会和企业形成协同治理环境的制度合力,确保环境质量持续改善长效机制;环保文化自信是“根”,是根植于五千年中华优秀文明、吸纳世界优秀文化成果。

中国环保的道路自信

生态文明建设绝不是单纯就环境来解决环境问题,而是在生态文明理念指导下的经济方式、生活方式、社会发展方式、文化与科技等方面的系统性革命。中国的环保道路,应是既有别于西方“先污染后治理”,又超越中国传统环保模式的绿色发展道路。

中国环保道路自信,须以美丽中国、中华民族永续发展为目标,以影响群众健康的突出问题、人民群众强烈的环境关切与诉求、制约中国发展的资源环境与生态短板、急需应对的全球性环境问题为着力点,体现为环境保护的治本有道、治标有效。因此,必须将生态文明建设作为治国理政的重要内容,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把“美丽中国”设为生态文明建设的宏伟目标。

生态文明新局面已经开启,面向未来的美好图景正在呈现。然而,生态文明建设国内国外并没有现成经验。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全国上下都在努力探索有别于西方“先污染后治理”、超越中国传统增长模式的绿色发展道路。生态基础相对较好的福建、贵州、江西三省,先行成为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正在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改革经验。生态文明建设正在广泛而深刻地改变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面貌,无论新型城镇化还是新农村建设,无论产业体系还是空间格局,推动中国绿色发展道路越走越宽广。

中国环保的理论自信

中国特色的环保道路,需要创新中国环保理论;以中国特色环保理论为指导,中国环保道路才会越走越平坦、越走越顺畅、越走越信心满满。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山水林田湖草是一个生命共同体”“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体现了中国环保理论的大局观、长远观、整体观,是中国环保理论自信的内容与体现,并将在今后进一步转化为指导我国绿色发展、增强人们跨越“先污染后治理”这一西方传统环保道路的理论自信。

人与自然的辩证关系是发展的永恒主题。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而且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一科学论断,是对生态与文明关系、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关系、生态环境与生产力之间关系的辩证阐释,是对人类文明发展规律、自然规律、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的最新认识,即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确立了生态环境在生产力构成中的基础地位,是生态文明、绿色发展的理论基石,是马克思主义生产力思想和理论的丰富和发展,将引领中国环境保护进入新阶段、新境界。

中国环保的制度自信

没有制度保障,生态文明和绿色发展理念就是空中楼阁,环境保护的基本国策也难以落实到微观行为主体上,难以落实到生产生活的行动上。生态文明体制改革为环保提供了强大、有力、持续、长效的制度保障。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只有实行最严格的制度、最严密的法治(即“两个最严”),才能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可靠保障。党的十八大通过的《中国共产党章程(修正案)》明确“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首次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一个政党特别是执政党的行动纲领;《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明确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要求、目标愿景、重点任务、制度体系;《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提出健全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建立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制度、建立空间规划体系、完善资源总量管理和全面节约制度、健全资源有偿使用和生态补偿制度、建立健全环境治理体系、健全环境治理和生态保护市场体系、完善生态文明绩效评价考核和责任追究制度等“新八项制度”;《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陆续出台,被称为“史上最严”的新环保法2015年开始实施,已经成为打击环境违法犯罪、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的强大武器;《环境保护督察方案(试行)》、生态保护红线、实行流域河长制、环保机构垂直管理等多种制度改革措施正在逐步推进并取得积极进展。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密集出台一系列文件,顶层设计、谋篇布局、整体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仅2016年,中央深改组审议通过生态文明建设的相关文件就超过20件。源头严防、过程严管、后果严惩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逐渐完善。生态文明制度建设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变革。用最严格的制度、最有力的举措推动生态文明建设,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更加绿色、更有活力;生态文明建设抓住领导干部这个“关键少数”,生态环境保护“党政同责”“一岗双责”,对那些不顾生态环境盲目决策、造成严重后果的人,必须追究其责任,而且应该终身追究;建立健全对各级官员的考核评价机制,树立新发展理念,转变长期以来追求“GDP至上”的政绩观,体现了“用制度保护生态环境”的信心与决心,坚定了人们对于以生态文明制度建设支撑中国环保的制度自信。

中国环保的文化自信

中国环保的文化自信,根植于五千年的中华优秀文化、吸纳学习世界优秀文化,并转化为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而持久的动力。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文化自信是中国环保的核心和根基。顺应自然、追求天人合一,是中华文明的瑰宝,也是当今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遵循。生态文明建设最终要依靠全民生态环境意识和绿色发展意识的觉醒,依靠千百万人民群众参与生态文明、环境保护的共同行动。建设美丽中国,人人都是受益者,人人都是践行者。勤俭节约、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和消费观念,将推动全社会形成更绿色、更环保的新风尚。

中国环保4个自信,源自于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实践,体现在环境质量持续性与整体性改善、人民群众向往美好环境的获得感、人与自然关系和谐,开创人类生态文明新时代、引领全球生态文明建设,为全世界破解保护与发展难题、实现可持续发展贡献中国智慧、提供中国方案。

(包存宽:复旦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系 王丽萍:上海电机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

制图:实习编辑:责任编辑:

相关文章

文化校历

新闻分类

推荐视频

图说复旦

新闻排行

周排行 月排行

  • 联系我们
    fudan_news@163.com
    021-656422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