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新闻:六国青年4800米海拔溯源澜沧江,为流域发展建言献策

作者:周航摄影: 视频: 来源:澎湃新闻8月1日发布时间:2017-08-17

澜沧江源头,六国青年“共饮一江水”

玉树州杂多县西北,4800米海拔的高原草甸,唐劢站在澜沧江源头,缓缓舀起一碗水。

站在这位广西大学生一旁的,还有老挝、缅甸、泰国、柬埔寨和越南5国大学生。澜沧江自云南出境,以湄公河之名依次流经这5个国家。

7月26日这天,六国青年连续第三个暑假相聚在了共同的母亲河源头。

“毫无疑问我们大家在一起,做对了一件事情。”活动的发起人之一、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以下简称“复旦大学国务学院”)党委副书记方明说。两年间,这项活动不断升级,从单纯的夏令营发展成了国际性赛事——六国青年“头脑风暴”,为流域的治理和发展献策。

溯源澜沧江

“原来湄公河的上流两旁是没有树的。”第一次来到澜沧江源头,老挝国立大学林学学生
Vansy Phengthajaim告诉澎湃新闻记者,他对自己的母亲河有了更多理解。

他说,原来家乡一百多万人赖以生存的母亲河,在上游地区却是难以生存的,没有树,只有大片大片的草地。

7月26日,去往澜沧江源头,车队奔驰在颠簸的山路上

去往源头的路程也给他留下深刻印象。从玉树杂多县城走土路,一路颠簸4个半小时,才能抵达源头附近,之后还要步行三公里。当天下了雨和冰雹,高寒草甸上的最后这段路并不好走。草丛覆盖着大片的土地,几乎每一步都得小心谨慎地,避开那些密布的深没脚踝的水坑。

平常生活在低海拔,在去源头的路上,Vansy和队友们还遇到了不同程度的高原反应。“一开始很难呼吸,后来我跟当地人学着摇摇晃晃地走路,要热水喝。”Vansy说,回国后,他会讲这段经历讲述给更多的人听。

“真的是非常奇特的经历,景色很迷人,却呼吸困难。”老挝国立大学学术研究院院长Phosy
Chanhming也向记者感慨。

“这项活动很有意义,” Phosy Chanhming认为,活动促进了各国青年彼此的了解,“比如很多学生之前反对湄公河流域发展水电站,但现实亲眼见到玉树情况后,发现这样的项目其实是有必要的。”

他还认为,对专家们来说也是如此。以他自己为例,来到源头他才深刻认识到,湄公河流域在不同地区有着差异和分歧,“这对构建共同的信任和理解非常有帮助。”

玉树当地对环境保护的重视,也让Phosy Chanhming记忆深刻。“上源头的路上,一路有很多碎石,但没有任何垃圾,还有垃圾车跟着我们。我相信未来会更好。”

7月26日下午7时许,步行抵达源头后,在纪念碑前,六国青年代表用英文发出了共同倡议:“用青年对话深化国家间的互联互通,用青年交流搭建各国亲密友好的友谊之梯。”

约4800米海拔的三江源地区,澜沧江源头科考纪念碑

不断升级的活动

最早,这项活动只是一个夏令营,但在两年时间里,很快发展为一个国际性的青年创新比赛,且规格不断提升。

2015年,受当地政府邀请,复旦大学组织了六国官员、学者和学生代表70余人,在澜沧江源头实地考察、立碑纪念。夏令营结束后,一个更宏大的想法开始酝酿。

“夏令营做完以后,给我印象很深刻的,到源头区去有一种文化上追根溯源的朝圣式的心态,这种心态打动了我们。”方明说。

很快,2016年1月,赛事首次国际组委会会议在南宁举行,确立了活动的框架。8月,专家和选手再次相聚在了玉树,首届比赛拉开帷幕。2017年1月,第二届决赛在南宁举行。两次比赛的主题分别是“水与水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和“气候变化与减灾合作”。

这项比赛全名为“‘澜沧江-湄公河之约’流域治理与发展青年创新设计大赛”(YICMG)。简单而言,六国大学生组队提出自己的创新方案,以期解决地区共同的可持续发展问题,为国际河流的治理出谋划策。

Vansy和两位队员参加了第二届的比赛。由于农民过量使用农药化肥,其残留随降雨进入河流,导致湄公河流域水质富营养化严重,Vansy和同学通过实验研究发现,班兰叶可以吸收75%的硝酸盐和95%的磷,因此设计出利用班兰叶降低水质富营养化项目。

在为期3年的项目周期内,Vansy团队计划建立试点,组织研发推广班兰叶产品,以期实现净化湄公河水质的目标,同时增加农民收入,促进经济增长。这个项目脱颖而出入围了第二届决赛。

“青年和青年的交流,也需要抓手。感情加深要一起有合作,有进步,有体验。”谈到设立这样的比赛初衷时,方明说,“这个抓手要符合可持续发展实际需求,符合普惠性的原则,我们摸索发现,创新创业设计应该是对的方向。”

六国专家、参赛选手等在澜沧江源头合影

颇为巧合的是,就在2016年3月,澜湄六国领导人聚首海南三亚,从领导人层面正式启动澜湄合作机制,共同打造澜湄国家命运共同体。在方明看来,这一巧合也体现了青年其实和国家在同步考虑问题。

由夏令营发展而来的这项赛事,一诞生就迈入了发展的快车道。目前,该赛事也已被中国教育部纳入中国-东盟教育交流年度活动安排,成为澜湄六国政府认可的国际活动。

“青年人最富朝气和梦想,也最容易相互沟通和理解。推动‘一带一路’建设,实现六国间的民心相通,青年的交流合作尤为关键。”2017年7月29日,在赛事首次训练营启动仪式上,青海省委常委、宣传部长张西明现场致辞时说。

把问题变为行动

2017年7月底,在两次决赛的基础上,比赛的首次训练营在青海举行。这也是六国青年此行来到玉树的目的。

训练营邀请了前两次决赛的优胜队伍,包括8所高校的35名青年,展示他们最新的项目成果,并在训练营进一步得到专家指导,乃至专业力量的孵化。

“最初的制度设计就有这个环节,不能赛完了就结束了,要把问题变为行动。”方明说。

赛事首次走进了青海省会西宁,在青海大学举行的澜湄咖啡屋(Mekong Café)环节,学员们以团队为单位,就项目进一步孵化,每30分钟一次轮换,与每一位专家和导师进行沟通。

 

7月29日下午,在青海大学举行的澜湄咖啡屋(Mekong Cafe-)环节,学员们以团队为单位,就项目进一步孵化

“终于有些思路了。”在和复旦大学国际问题研究院学术服务中心主任陶韡烁交流过后,广西财经学院的三位学生说。

她们提出建立“澜沧江-湄公河流域香蕉-气候减灾联盟”,联合各国政府、农资企业、加工厂和种植户等,共同应对主要极端天气下香蕉种植的难题。陶韡烁建议她们先尝试在一个地区试点,要到乡、县的气象资料和香蕉产值数据,建立模型,先探求其中的关系。

在和专家交流后,Vansy也告诉澎湃新闻记者,他们还回去后要继续升级项目,尝试让班兰叶产油、产茶、产肥料,产生更多经济效益,并建立1600平方米的试验田,待项目成熟后,再推荐给当地人。今年1月的决赛后,他们完善了方案,设立了项目预算,这一点也得到了多位专家的好评。

“整个项目是有传承性的,让青年有机会展示自己,出一分力,去支持整个湄公河的发展。”现场导师、越南河内人文社科大学副教授裴红杏(Bui Hong Hanh)告诉澎湃新闻记者。

在肯定活动意义和选手创意同时,复旦大学国务学院教授郑宇表示,有些团队在公益项目和商业项目间摇摆,但是很难兼顾,需要进一步明确定位。

泰国兰实大学学生Akira Limtakui也告诉澎湃新闻记者,自己项目非常宏大,在和专家的交流后,更明晰了定位。她和团队计划邀请30位来自湄公河流域内不同国家的学生,为他们提供掌握自然灾害的理论和具体调研、实践的机会。

“从学校来说,主办这样的活动,一开始就像模拟性质,增长学生的眼界,促进交流。”郑宇说,“但很多学生创意完全有可能付诸实施。”

制图:实习编辑:责任编辑:

相关文章

文化校历

新闻分类

推荐视频

图说复旦

新闻排行

周排行 月排行

  • 联系我们
    fudan_news@163.com
    021-656422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