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风学风】住在书堆里的复旦人

作者:陈伟城摄影: 视频: 来源:新闻文化网发布时间:2017-04-24

成百上千本书籍充盈狭小的空间,“书山”环绕着一张小床与书桌一隅,仿佛有阵阵书香飘来。这是两位复旦研究生寝室的真实写照。

方仁杰:读书是一种“为己”之学

方仁杰是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2016级博士研究生,专注于学习政治哲学。他认为,读书的习惯始于接触“对每个人生活、道德与灵魂有触动的经典性文本”。“如果一本书没有对读者的灵魂有所触动,没有让读者对这个世界、对自己的生存方式有所反思的话,那么它就不构成真正意义上的书。”

方仁杰的寝室

方仁杰阅读广泛,但最感兴趣的是政治哲学经典著作。他认为,目前为止,柏拉图的《理想国》是对他触动最大的一本书。“这本书有诸多面向可以让我们去看,哲学的、政治的乃至文学的,是一本百科全书式的书;另一方面,这本书所讨论的是人应该如何生活这一根本性的问题,也即人的灵魂秩序应该如何安置的问题,它的价值贯穿了整个人类的历史。任何一个人,如果想做一个良善的人,都应该去读《理想国》。”在他看来,从古希腊开始的古典政治哲学智慧,值得自己花一辈子的时间去挖掘。

谈及电子书与纸质书的对比,他认为电子书的普及化很可能会成为未来的大趋势,但本质上依然无法取代纸质书与读者间“朋友”的关系。“我读了很多纸质书,记了很多笔记在上面,我待它跟我自己的朋友一样,电子书则不会带来这种体验。某种程度上对纸质书的阅读会成为你生活的一部分,融入甚至形塑你的生活,而电子书很难让人产生这样的感觉。”

针对当下又沉渣泛起的“读书无用论”,方仁杰表示,读书本质上绝不是为了物质性的、外在的利益。“读书应该是一种‘为己’之学,从这个角度讲,读书能让你对这个世界,对自己的生存状态产生一种更加深刻甚至是与以往截然不同的看法,这才是读书带给我们最大的好处。”

陈靖文:与灵魂共鸣的阅读

陈靖文是历史学系2016级硕士研究生,主要关注古代印度、佛教写本,寝室藏书约2000本。

陈靖文的寝室

受父亲的影响,陈靖文从小就喜欢读书。“一方面,我爸临睡前都会读书,这给我起到了典范作用;另一方面,他鼓励我阅读,也支持我买书”,他自豪地说。他从五年级开始读《史记》,到高中几乎把书中的每一篇文章都读遍,陈靖文高三时写了篇《史记》的书评,受到教授的赏识,通过博雅杯进入复旦。

相比小说等轻松易懂的文本,他更喜欢读系统性较强的书。“比如说,我在学印度学的过程中,也对语言学感兴趣,尤其是德国人写的系统性非常强的语法,我一边读一边总结规律,这个比读小说还好玩。”谈及对他触动较深的书时,陈靖文说:“《史记》不是简单地记录历史上发生过什么事情的书,它的文学性很强,从现在看来属于经学著作,司马迁本人是儒家学者,他把整套儒家观念放在书里,对《史记》我是带入情感来看的。”

对于阅读一些看似艰深晦涩书籍,陈靖文总是能够发现其中蕴藏的乐趣。他在读南传巴利文三藏,可以看到这样一则小故事:佛陀告诫诸比丘要断绝一些可怕的情形,如一些学问差、人品也差的人,基础知识和解决问题的基本手段都没有,就急着讨论那些学术前沿的问题,结果走上迷途却丝毫不自知。在陈靖文看来,这些道理对当今社会仍具有很强的启发性。”

“通过阅读,我们可以跟很多灵魂产生共鸣,尽管永远无法见到这些人,但可以看到他们在想些什么事情,这很有趣。比如看《史记》,仿佛可以看到司马迁怎么想,他的内心有多少矛盾冲突,爆发出怎样的力量;可以跟他产生共鸣,这种共鸣就是很大的收获。”陈靖文说。

制图:实习编辑:责任编辑:

相关文章

文化校历

新闻分类

推荐视频

图说复旦

新闻排行

周排行 月排行

  • 联系我们
    fudan_news@163.com
    021-656422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