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科学报》:公共服务供给侧改革提升获得感

作者:李玉摄影: 视频: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17年4月19日第1189期发布时间:2017-04-20

随着物质条件的改善,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不断提升,对公共服务的数量和质量也提出了更高要求。“互联网+”时代,如何创新公共服务方式,提升人民群众获得感?4月15日,在复旦大学召开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中国基本公共服务供给侧改革与获得感提升研究”开题咨询会议上,与会专家提出,面对人民群众逐步提升的公共服务需求,我国的基本公共服务可以通过供给侧改革,丰富“互联网+”时代公共服务的内涵与外延,进一步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

精确反映公共服务需求

“互联网+”时代的公共服务需求呈现出丰富性与多样性的特点,公共服务的提供者也相应的更加多样化。该项目首席专家、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教授朱春奎表示,在这一背景下,政府已经不是公共服务的唯一提供者,政府、企业等都是公共服务的提供者和合作伙伴,它们之间存在复杂的竞争与合作关系。政府作为公共服务主体之一,其机构的设置、正式和非正式制度的采纳、政府工作人员的素养以及人事管理政策等,均会对公共服务的提供产生很大影响。不同的服务提供主体和客体都需要对公共服务的质量和效益进行测评,测评的方法、技术及其结果都对公共服务提供非常重要。

中国行政管理学会副会长高小平表示,以人民群众获得感提升为导向,开展基本公共服务供给侧改革研究,对我国公共服务发展具有指导性、引领性的价值。获得感是基于获得实惠而产生的心理感受与满足,是一种实实在在的物质与精神得到。获得感是一个与需求满足不同的概念,有时需求满足并不意味着有获得感。因此,界定和测量获得感,使其精确反映人民群众对公共服务的物质需求与精神需求,对推动政府职能转变、建设服务型政府具有重要意义。

在互联网时代,用幸福感、满意度已经不能涵盖获得感的全部体验。过去20年,衡量公共服务质量可以通过测量满意度来达成,但这种测量方式已远不能满足当前的公共服务创新需求。在朱春奎看来,在公共服务领域,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可以理解为民众对公共服务的知晓度、使用度、参与度、满意度、信任度、幸福度等,而这就涉及公共服务的绩效评估、公民满意度和服务质量等方面。

与现实需求有效对接

获得感属于需求端,意味着公共服务供给侧改革必须聚焦现实问题。”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院长彭宗超表示,供给侧改革必须与需求端相结合,才有可能实现真正的改革创新。目前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一个突出问题是“相对获得感较低”,分析和解决相对获得感较低的成因及其背后的问题,是打开公共服务改革创新的一把钥匙。

朱春奎认为,如果公共服务供给不能与需求有效对接,其精准机制就无从谈起,公共服务提供者所做出的种种努力也会事倍功半,导致公共服务的供给内容与人民群众亟待解决的问题存在偏差,这就需要在公共服务提供者和受众之间,搭建起供给侧和需求端相匹配的制度框架。

当前,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如火如荼。公共服务的服务体验会直接影响人民群众“双创”的积极性,进而对创新发展的成效有着长期影响。高小平表示,在这一情况下,作为公共服务重要组成部分的社会福利和社会保障,可以成为创新创业的调节器,针对创新创业风险铸好社会安全网,防范“双创”风险,才能有效保障创新创业积极性,增强人民群众的安全感,真正为社会创新发展保驾护航。

实现动态的公共服务均等化

以获得感提升为导向的公共服务供给侧改革,其研究重点在于创新公共服务供给方式,构建持续改善公共服务质量的制度供给和绩效评价体系,推动公共服务制度创新。如何评价公共服务供给侧改革的成效?朱春奎认为,基本公共服务供给侧改革与获得感提升是一个多面向的问题,涉及政治学、公共管理学、社会学、经济学、公共财政等多学科领域。基本公共服务供给侧改革的领域广泛、运作形式多样,这两点体现了基本公共服务供给侧改革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复杂性。

我国地域广阔,城乡发展存在二元化结构,城镇化进程中的均等化是基本公共服务供给侧改革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上海科学技术委员会原秘书长徐美华表示,不同地区人民群众对基本公共服务有着不同需求,有些在经济发达程度较高地区已不存在的需求,在经济欠发达地区还可能是服务的短板,所以改革要关注不同地区的不同需求,实现动态的公共服务均等化。

复旦大学管理学院党委书记黄丽华表示,获得感在区域意义上是一个相对概念,应当在发达、中等发达、欠发达三类区域的不同范围内对获得感的内外影响因素进行调研。“乡村中的农民、城市里的市民以及徘徊在城乡之间的准市民,如何共享公共服务改革与发展的成果,他们每个人的获得感都值得珍视和探讨。”朱春奎认为,不同人群对公共服务需求既有共同之处,也有差异化需求,需要对这些不同受众的需求进行有效识别,进而达到供给和需求的匹配,实现基本公共服务提供的精准化和智能化。

数据调研、文献分析、国内外经验借鉴,这些都是公共服务供给侧改革与获得感提升的研究来源。徐美华建议,开展基本公共服务改革的专题领域研究,特别是在教育、养老等人民群众最为关注的领域。黄丽华认为,开展研究的关键是数据的收集、整理和分析,如何通过定量方法进行研究,对大数据进行有效挖掘与开发,都是当前研究面临的重点和难点。

在彭宗超看来,可以从社会学和社会心理学角度寻求公共服务改革的理论支撑和研究方法路径。除了数据调查以外,还需要采用与实际案例相结合的情景实验方法,加大案例研究力度,对案例进行深度剖析,发掘个体体验所呈现出的公共服务需求侧现状。

制图:实习编辑:责任编辑:

相关文章

文化校历

新闻分类

推荐视频

图说复旦

新闻排行

周排行 月排行

  • 联系我们
    fudan_news@163.com
    021-656422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