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铭记光辉历史,弘扬长征精神,10月18日下午,复旦大学党委宣传部、党委学生工作部在光华楼袁天凡报告厅联合举办第十四期光华论坛暨第十七期时政讲坛。复旦大学校友、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院历史系教授刘统以“苦难的历程,钢铁的意志——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为主题,为全校200余名本科生作形势政策报告。
报告会上,刘统从长征的历史背景出发,为同学们讲解了中国工农红军进行长征的历史原因,并以长征的行进路线为线索,围绕湘江之战、遵义会议、四渡赤水、飞夺泸定桥、川北会师、会宁会师等重大历史事件,详细介绍了红军突破飞机侦察轰炸、地面围追堵截,长驱两万五千里,纵横十一省的光辉历程。他总结道,长征胜利是人类军事史上的伟大奇迹,是有信仰、有理想的革命战士共同完成的英雄史诗,同时也是中国共产党不断走向成熟的历程。
在现场互动环节,同学们就青年大学生如何践行长征精神提出了自己的疑问和见解。刘统在交流中谈到,从长征的历程我们可以看到,奋斗的方向与精神的力量是决定胜利与否的关键问题。作为大学生,应该从历史当中汲取经验和力量,坚持人生的奋斗方向,向革命前辈学习,磨炼坚强的意志品质,最终实现人生价值。
刘统毕业于复旦大学中国历史地理研究所,曾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研究员,授大校军衔,是我国军事史和近现代史研究专家,著有《亲历长征:来自红军长征者的原始记录》、《东北解放战争纪实》等著作。本次报告会综合了刘统教授多年研究长征历史的成果,翔实地再现了一系列重要事件,带领同学们全面了解红军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艰苦卓绝的光辉历程,了解长征在中国革命史和我军历史上的重要地位,了解长征作为中华民族的精神遗产在今天所具有的不可磨灭的光芒。
延伸阅读:
斯诺的《毛泽东自传》与复旦大学《文摘》杂志
美国进步记者埃德加·斯诺是第一个到陕甘宁革命根据地的西方新闻记者。1936年7月15日,他在宋庆龄先生和我地下党的帮助下,到达当时中共中央和红军总部所在地陕西保安县(即志丹县),毛泽东接见了他,并把自己的身世尽可能地告诉了这个外国记者。斯诺按照当时在场给毛泽东任英文翻译的吴黎平的口译,认真记录下来,写了《毛泽东自传》,最早于1937年7月至10月以连载形式发表于美国ASIA(亚细亚)月刊,中文最早由汪衡翻译,也以连载形式于1937年8月至11月发表于上海《文摘》杂志(后改名《文摘战时旬刊》),并于1937年11月1日由上海黎明书局出版了单行本。
《文摘》和《文摘战时旬刊》的创办人是孙寒冰,他1903年出生于江苏省南汇县周浦镇(今浦东新区周浦镇)一个小商人家庭,他幼年时父亲因病去世,生活困难,不得不跟着舅父到东北谋生,一面读书一面在电报局当练习生。1919年由上海中国公学考入复旦大学商科,1922年复旦大学商科毕业后赴美国西雅图华盛顿州立大学学习,获经济学硕士学位,后又转入哈佛大学研究院攻读经济学及文学。1927年孙寒冰回国,受聘复旦大学政治学系教授,此后一直未离开复旦大学。
1928年兼任复旦大学预科主任,1929年任政治系主任,还先后兼任上海国立劳动大学教授、暨南大学法学院院长、中山大学教授。1931年初,孙寒冰发起创办黎明书局,任总编辑。1937年1月创办中国第一个《文摘》杂志,任主编。1937年“八•一三”淞沪抗战爆发后,复旦大学从上海迁往重庆。1938年底,孙寒冰由香港经昆明到达重庆,出任复旦大学教务长、法学院院长。1940年5月27日重庆北碚黄桷树镇遭日机空袭,孙寒冰不幸遇难身亡,年仅37岁。他著有《合作主义》、《西洋文艺鉴赏》,译有《社会科学大纲》、《政治科学与政府》等。他短暂的一生渡过的岁月,是我国各种矛盾错综复杂,社会动乱不安,正在发生伟大变革的历史年代。令后人为之肃然起敬,他最大的成就在于1937年创办了《文摘》杂志,而在此刊物上首发的中译文《毛泽东自传》,成为抗战时期最早、最有力量的一篇关于共产党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