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知陈家灼教授画展于10月18日起在邯郸校区蔡冠深人文馆展出,我决定抽空去看他的展览。19日星期一中午我前往,不料吃了“闭门羹”,星期一闭馆。第二天上午,校园内办完事,我拐到蔡冠深馆。入馆,上二楼,见门口画展前言处一位儒雅的老先生正与一位来观画展的女士交谈,直觉告诉我:他就是画展的举办者陈家灼教授!我失礼地打断他们的谈话,试探着问:“是陈家灼先生吗?”陈先生看着我这个陌生人,微笑着回答:“是的。”我迫不及待地说:“陈先生,三十年前我与室友听过您的课,印象很深。我们当时是法律系的学生。”陈先生微笑着调侃说:“三十年前听的老师的课,三十年之后这位老师还活着。”我急忙说:“老师一定长寿!尤其像您这样一位中国传统书画家!”旁边这位女士饶有兴趣地听我们的对话。我接着说:“三十年前,我与室友逃课去听您的中国传统绘画鉴赏课。当时专业课是早上第一、二、三节,先生的课是早上第二、三节。为了听到完整的课,我们俩逃掉专业第三节课。但是有一次,适逢辅导员第三节课后来点名,并放话:‘凡是没来上课的必须到我这说明原因,如果有奖学金获得者逃课不能说明原因的,奖学金不发了。’我与室友都是获得奖学金,这笔钱对我们俩位经济上都不宽裕的人很重要。我们俩只好硬者头皮去找辅导员说明逃课的原因,并将课堂笔记拿给他看。他看我们俩的笔记都非常认真,不像说假话。就这样放过了我们。”旁边的女士插话说:“您们的老师还是很宽容的。人在年轻读书期间总会去做一些不循规的事。”我请她为陈先生和我拍一张合照。我们三人继续交谈,了解到陈先生早年曾生活在吉安的竹林中,对竹情有独钟。中国古代文人将竹与松、梅并称为“岁寒三友”,竹挺拔、清亮而有节,画竹成为了他绘画中永恒的重要主题。陈先生此次的整个画展将其有生之年最满意的竹的画作进行展出,满室竹图,足见先生对竹之深爱。我购买了二本先生出版的画册,并请先生题字。
那几天我一直沉浸在兴奋中,我将与陈先生的合照、拍的画展和画册照片通过微信发给现在哈尔滨工作的室友,并给她寄去一本画册。她很吃惊,她说:“他的课对我影响很深远,使我开始对中国传统绘画、传统文化有兴趣并深爱上。”我知道他的丈夫,以及他们的女儿,都对中国传统绘画、传统文化有浓厚的兴趣。我本不是悟性很高之人,陈先生的课也只是增加了我对中国书画的情趣,仰慕竹之风骨。三十年若白驹过隙,一门课的影响却在潜移默化中伴随我们走过人生的风雨彩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