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科学报讯(记者邓之湄)对“新常态”进行理论阐释、政策宣传和分析预判,是当前和未来一段时期中国经济学界和智库的一项重要工作。2月27日,在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学部2015年经济形势座谈会上,发布了2014年以来关于新常态的三项重要研究成果:《论新常态》、《引领新常态:若干重点领域改革探索》和《解读中国经济新常态——速度、结构与动力》,其中后两项成果为智库报告。
《论新常态》立足全球视角和长周期理论,着重论证了新常态作为中国经济发展新阶段的大逻辑。该书提出,在中国,新常态构成了面向未来更高发展目标的战略规划,它分析并指明中国经济转型的必要性、方向及动力结构。当前中国经济发展的第一要务,就是平滑地从旧常态向新常态过渡。在新旧常态的转换中,必须坚持“宏观政策要稳、微观政策要活、社会政策要托底的总体思路”。要保持宏观经济稳定,必须正确处理新常态下潜在增长率、就业、物价水平的辩证关系。
该书分析,未来5—10年,我国实际经济增长率若保持在潜在增长率左右,便能在低通胀率下,实现到2020年“两个翻番”的目标。而根据中国社会科学院对GDP的非农就业弹性和劳动力供给之间关系的研究,2013—2017年,我国经济增长若保持在7%左右,就能保障城乡就业稳定。该书认为,这意味着,未来5—10年,我国宏观经济运行可以在绷得不紧的环境中,比较从容地展开转型。
“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 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大逻辑。《引领新常态:若干重点领域改革探索》一书收录了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学部2014年的8项重大课题研究成果,这8项成果恰好契合引领新常态过程中的一些改革问题和热点,涉及国有经济改革、财税体制改革、理顺央地事权关系、社保体系改革、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加强产权保护8个重点领域,为研究新常态提供了良好基础。
作为国内较早开始关注和研究新常态的科研机构,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学部于2014年12月举办了以“中国经济新常态”为主题的国际研讨会。与会的20多位国内外知名学者,结合国际社会有关经济增长理论的研究和实践经验,从经济增长速度、结构和动力三个层面,全面系统地总结分析了全球经济新常态和中国经济新常态的表现、内涵、实体经济基础及未来发展方向,为准确解读研判中国经济走势,深入开展相关领域的研究工作,提供了大量资料和重要指导。《解读中国经济新常态》一书即为此次会议实录。
此外,刚刚获批出版的学术期刊《中国经济学人》(中英文版)也在会上同时发布。该刊由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学部业务主管,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主办。不同于原先的《中国经济学人》(英文版),《中国经济学人》(中英文版)突出两个定位,一是刊载智库文章,二是文章来源主要为未经发表的原创性文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