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密:第一颗氢弹试验中的复旦人——何育辽

作者:徐祖哲摄影: 视频: 来源:《校史通讯》第102期发布时间:2015-01-12

2015年1月9日,于敏院士荣获2014年度国家最高科技奖。他的获奖弘扬了一项重大科学成就,也是60年前新中国科学远景规划的一次辉煌展现。十分荣幸的是,在这次科学“登顶”中也有复旦人的直接参与。日前,《校史通讯》102期刊登了《何育辽:中国计算机事业的先锋》一文。文章提到,于敏攻关所用的5万次的电子管计算机,是由华东计算所研制的,而这台计算机的首任项目主持人就是复旦讲师何育辽。1960年华东计算所接受了上海市委下达的J-501计算机的研制任务,何育辽调出复旦,领军受命。他定方案,建队伍,呕心沥血,却不幸于1962年病逝。但这台当时中国最快的计算机如期完成,被邓稼先和于敏选中。1964年底前,在这台计算机上完成了关键性的氢弹理论问题。核武器是今日民族复兴的有力保障,对中国的意义不言而喻。邓稼先、于敏等的成就代表了一种精神和意志。J-501的成功和何育辽的奉献,同样也弘扬了一条科学路线和一种工作方法。我们要走近于敏、了解于敏、继承于敏,也要知晓复旦人是如何不失时机地加入到中国计算机的开拓行列。何育辽等先辈的无私奉献精神和创新追求,是留给我们的最好精神遗产。

何育辽(1914-1962),男,浙江慈溪人,复旦大学工学士。1941年10月进入内迁到重庆的复旦大学土木工程系,1944年7月毕业后留校任教,1952年升讲师。1956年8月赴北京,参加中科院计算技术研究所的第一届计算机训练班。1958年结业回校后,随即根据上海市委要求,在复旦大学举办的计算机训练班上负责专业工作,为上海市培训了第一批101位计算机人才。根据国家12年科学规划的安排,何育辽被调到华东计算所,先参与研究所筹备工作,然后担任计算机研制项目负责人。1962年去世,年仅48岁。

上海为“两弹一星”做出了许多重大贡献,在电视片中看到于敏、邓稼先等到华东计算所工作了3个月,解决了氢弹的理论关键问题。当年,国内研制出最好的电子计算机每秒运行5万次,北京有一台叫119机,上海这台叫做J-501,它鉴定那天正好是1964年10月16日,下午3时,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2年零8个月后,中国第一颗氢弹试验成功。

 J-501电子管计算机

一年之后,国家科委准备在人民大会堂召开表彰大会,华东计算所的虞浦帆先生获得“发明证书”,当年的这种证书是“国家荣誉”,还附有金质奖章和一万元奖金,按照当时的物价和工资,这可是一笔巨奖。被上海和北京的同行们不时想起的,还有一位没能参加鉴定会的华东计算所的何育辽讲师,他曾是这台计算机的首任项目主持人。1960年初,接到任务,他就全力以赴,到北京了解情况,获取资料;赴南京,商讨软件合作;回上海提方案,定电路,测试器件、组装生产,带领几十位大学生、中学生(程序员)和复旦大学计算机训练班毕业不久的48名学员,研制工作全面展开。

当时,中国仿制苏联的二台电子管计算机刚刚启用半年时间,一台103机速度才达每秒300次,另一台是一万次,要生产这台将近20个机柜的大型计算机和全套外部设备,难度可想而知。1962年,正在任务最关键时候,何育辽不幸罹脑癌,年仅48岁。三年困难时期,工作压力,营养缺乏,任务劳累,体力消耗,使他付出生命的代价。

老何走了,任务不能停顿,研究所只有他和两位中级职称的技术人员,由虞浦帆工程师接任项目负责人,继续奋战,终于顺利完成任务。

做出这台计算机是一项大功劳,103机要算几星期的题目,现在不到一个小时就能完成。虞浦帆先生是因一台配套的高速打印机而获“国家发明”奖励。这台打印机每秒钟可打印2000个字符,速度达到世界打印机的前列。因为有了这个“吞吐”速度,邓稼先等才来到上海,才在规定的期限内,完成了氢弹的计算任务,虞浦帆功莫大焉,华东计算所了得!

召开鉴定会的时候,J-501机已经运行和算题大半年,主持鉴定的中科院副院长吴有训告诉科技人员,我们的原子弹刚刚成功爆炸了,你们这台计算机完成了与原子弹有关的许多计算任务。同事们当然为此高兴,喜悦在内心,5年的日夜辛劳值得。这些领导和同事们也没有忘记何育辽。他的去世是华东计算所的一大损失,将近50年过去了,许多材料和档案中,都留下了对他的记忆。

在同事的回忆中提到,何育辽先生在去世前一个月,大抓生产质量,晚饭后给职工讲脉冲电路课,邀请中科院计算所的科学家蒋士騛到嘉定新所址介绍晶体管计算机。北京大学计算机专业的张世龙老师,南京大学的知名软件专家徐家福教授的回忆中,都有对何育辽的记忆和对计算机技术的商谈、交流。

何育辽是那种在能大战中拼死向前、冲锋陷阵的“战士”。虽然他没有看到J-501机的成果,看到邓稼先他们来研究所上机,更没有看到今天人手一台智能手机,满街数字大屏幕的景像,但他无愧于中国计算机事业的先锋。

由于当年的任务属于机密,何育辽的家属亲友,大约也不知道他的具体奉献。我也想告诉他们,何育辽先生为中国计算机事业,为“两弹一星”做出了重大贡献,他的成就和奉献,应当如古代的埃及人、希腊人、罗马人那样,用“金字”写入史册,在中国的数字大道上永存。

制图:实习编辑:责任编辑:

相关文章

文化校历

新闻分类

推荐视频

图说复旦

新闻排行

周排行 月排行

  • 联系我们
    fudan_news@163.com
    021-656422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