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复旦管理学奖】 马骏:公共预算和财政管理的知行合一者

作者:徐晔摄影: 视频: 来源:新闻文化网发布时间:2014-12-04

新闻中心讯  马骏年未五十却已白发苍苍,身兼数职却游刃有余。

一方面,他是中山大学校长助理、中山大学研究生院副院长,忙于大学和学院的行政工作。另一方面,他是一名学者。他是中山大学政治与公共事务学院教授、教育部人文社科基地中山大学中国公共管理研究中心主任,是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香港城市大学客座教授、国务院学科评议组(公共管理)成员、MPA教指委委员、CSSCI双月刊《公共行政评论》主编、《中国行政管理》编委。同时,他还从事一系列海外兼职,担任Public Budgeting and Finance(美国) 编委、Public Administration and Development (英国)编委、Australia Journal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国际学术顾问……

对此,马骏的同事——知名学者、中山大学政治与公共事务管理学院院长肖滨教授给予赞誉:“马骏不仅是研究公共预算的专家,还一直致力于将理论运用到实践。”

接地气的中国经验研究

翻开马骏的学术成绩单,一篇篇作品赫然在目。2003年至今,他总共发表中文论文42篇,其中经济研究3篇,政治学研究2篇,社会学研究1篇,中国社会科学2篇,英文论文25篇。出版著作4部,主编论文集7部,编写公共预算读本2部。其中,公共预算和财政管理是马骏的主要研究领域,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关于中国公共预算的研究;二是公共预算的比较研究,研究国家治理与公共预算的关系;三是研究财政社会学,从社会研究的角度透视财政问题,研究财政改革与财政变迁对国家和社会关系的影响。

马骏的研究并非纸上谈兵,而是直接关注中国公共预算的经验事实,换句话说,就是“接地气”。中国公共预算的经验研究倾注了马骏的大量心血。他深入地方,开展“预算田野调查”,通过实地调研采集数据,并运用现代社会科学的研究方法对资料和数据进行分析,研究预算制度(非正式制度)对预算行为和资金分配的影响,计划、政策与预算的关系,这些分析揭示了预算过程的政治,构建出预算改革政治的分析框架,开始帮助打开预算过程的“黑箱”。值得一提的是,马骏还带领团队完成了一项全国范围的问卷调查,对人大预算监督进行了比较严谨的测量。这是国内首次全国范围内对人大预算监督的问卷调查。这些研究引领了国内政治学和公共管理的公共预算研究,改变了财政学的传统预算研究偏重文本分析的局面。在这些经验研究的基础上,2005年马骏发表著作《中国公共预算改革:理性化与民主化》,这本书于2009年荣获教育部高校人文社科优秀成果二等奖,标志着他在这个领域的开拓性贡献获得学界肯定。

针对公共预算与国家建设,马骏提出的主要观点有:现代财政预算制度是国家治理的基本制度,通过财政改革可以实质性地推动国家治理转型;“预算能力”是国家治理能力的基础,“财政问责”是实现政治问责的基础。他还以中国经验挑战西方的问责理论,创造性地提出“accountability without election”概念,提出预算民主的概念,综合预算民主和选举民主,重新认识民主,结合选举制度和预算制度总结出实现问责的三条道路。欧盟政策智库负责人Mark Lenoard曾总结出15个中国学者关于中国发展的观点,“accountability without election”赫然在列。

关于中国预算改革过程中面对的挑战,马骏认为,在建立起现代公共预算制度的基本框架后,中国需要启动新的改革,完善预算权力结构、建立中期支出框架,整合计划、政策和预算,建立总额控制、建立现金和债务管理等,只有这样,公共预算才能真正成为国家治理的基本制度。2013年,他进一步指出财政可持续将成为中国公共预算面临的最大挑战:“财政拐点已经来临,预算环境发生了本质性变化,政府应该建立中期支出框架,实行总额控制,对社会支出实行长期预算。”

国际视野下的中国实践

将中国治理经验放置在历史比较的框架中进行理解是是马骏研究的另一个特点。为了更好地理解和推动中国的公共预算改革,马骏教授研究了世界各国的主要预算模式。《公共预算:比较研究》是马骏的呕心沥血之作。这本书由他与赵早早合著,历时8年,共计76万字,这部专著运用历史比较研究方法,建立了一个关于预算制度的理论框架,再用其来梳理和分析各国的预算体制与实践。这是国内首部系统地介绍和比较各国预算制度和模式的专著,于2010 年入选首届《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

围绕中国现阶段的国家治理挑战,马骏开展了行政国家建设的比较研究,例如美国、不丹、智利、中国、韩国。2006年,他主编的《美国进步时代政府改革及其启示》一经出版便获得了社会好评,并受到广东省委书记汪洋同志的关注,马骏因此于2011年5月受邀为广东省委理论学习中心组作专题报告。马骏关于不丹如何通过改善国家治理建立美好社会、提高公民的幸福感的研究,也引起了社会关注。

马骏还在财政社会学研究有所贡献。他分析了财政收入汲取方式对国家与社会关系进而国家治理的影响,指出中国从“自产国家”向“税收国家”转型的趋势,分析了中国“半税收国家”的性质及其对国家与社会关系的影响。他分析租金、税收对国家治理的影响,用非洲国家面板数据验证了理论假设,并指出对中国国家治理的启发。这些研究不仅获得政治学、公共管理学界的好评,也获得了社会学同行的认可。

到真实世界去参与改革

实践性是一切社会科学研究的价值诉求,社会科学的生命力就在于不断地从实践中凝练科学问题,构建与经验事实水乳交融的理论,在于能够用理论去引导实践。作为一名公共预算和财政管理领域的研究专家,马骏将研究成果转化为公共预算研究的经验,参与了一系列咨询服务,为改革献言献策。

2006年,他为浙江省温岭市设计“预算民主恳谈”制度并持续提供咨询,该制度于2010年获浙江省委书记批示,作为基层民主好经验推广到浙江其他县市。2006-2007年,他为哈尔滨和无锡公民参与预算改革提供咨询。2009年,他受中国发展基金会委托编写《公共预算读本》,并由该机构于当年3月赠送全国人大代表。2010年,他受黑龙江省人大常委会委托为地方人大代表编写预算读本《为人民看好“钱袋子”》。2013-2014年,他协助云南省财政厅、盐津县委县政府设计“群众参与预算”,并对参与群众进行培训。

不做书斋里的学问

知之非艰,行之惟艰。从2006年起,马骏与一些国内同行掀起了对中国公共管理学研究的反思,指出如果脱离真实世界,中国公共管理学将面临严重的“身份危机”。他们呼吁研究者围绕执政者目前最困扰的问题,人民最关心的问题以及执政者目前不重视但将来必定会困扰的问题,深入中国公共管理的真实世界,研究真实世界的学问。

未来几年,他的研究计划是:首先对预算改革做评估,通过问卷调查等方式,了解中国预算改革取得了哪些进展,仍然面临哪些挑战;其次,对财政可持续、社会保障预算和国资预算的编制进行深入研究;最后,在历史比较的框架下,总结中国治理经验,同时已中英文出版。

“学术研究要深入到真实世界去,了解真实世界中实践者面临的问题、他们是如何解决这些问题以及为什么这样解决问题,而不能做书斋里的学问。”这是马骏教授对自己的要求,也是他对青年学者的寄语。

制图:实习编辑:责任编辑:

相关文章

文化校历

新闻分类

推荐视频

图说复旦

新闻排行

周排行 月排行

  • 联系我们
    fudan_news@163.com
    021-656422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