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积极响应复旦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心理文化月的活动安排,丰富院系心理工作形式,展现院系风采,生命科学院组织本院心理职能老师和各班心理辅导员,针对大学生实际生活和心理状态,开展心理情景剧筹备拍摄工作。
3月28日,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的老师针对什么心理情景剧和如何操作心理情景剧对各院系心理情景剧负责人进行了讲解和培训,本院的心理职能老师参与讲座后,及时向院系各年级心理委员传达。在经过了两次集体筹备会议之后,我院的心理情景剧工作主要交由12级的心理委员宋天泽和他的心理小组同学负责。
4月份的主要工作是心理情景剧剧本的创作和修改。剧本创作的理念是由生科学工组的几位领导、老师和辅导员共同商议形成的,剧本将立意于通过展现学生日常学习生活的真实状态来折射当代大学生的一些共性的心理问题。经过两周的创作,宋天泽和他的心理团队同学们拿出了剧本初稿,他们合力完成了一个讲述一间寝室中四个人在共同生活过程中产生了一些人际关系上的问题,然后如何做到彼此之间相互体谅和协调的故事。这个剧本构思和逻辑较为日常化,人物对白设计也很自然流畅,但是由于寝室关系的题材和上海海洋大学已经在公开巡演的心理情景剧撞车,故而经由学工组老师决定,放弃初稿,重起炉灶。第二剧本创作将近持续一周,四月底新的剧本出炉,新版剧本将视角集中在一个人身上,通过一个超现实主义的神奇遥控器,将主人公所遭遇的心理危机和出路展现出来,整个故事构思巧妙,前后呼应,且充满童话色彩和寓言意味,同时主人公的形象设定也紧扣当下大学生的实际学习生活的实际特点。
5月初,心理情景剧的视频版开始拍摄,第一步工作是甄选演员,这项工作由12级心委宋天泽承担,他发动生科12级本科班中擅长表演,表现力强的同学积极参与心理剧拍摄工作,最后主角定为在学校各项主持活动中小有名气的李易霖同学,其他演员角色很多都是在拍摄时临时助阵。在拍摄过程中中,同学们对于剧本的掌握,结合对大学生活的切身体会,很快找到状态,进入角色。拍摄团队选择了集中在一天之内完成所有的前期实景素材的拍摄。5月12日中午12:30分,心理剧拍摄正式工作,经过连续近12个小时的作战,心理剧团队基本完成了整部剧12个场景的全部拍摄工作。5月13日,本次心理团队的负责者,生命科学院心理智能老师利用一天的时间,完成了心理剧12场戏份的粗剪,和部分场次的特效制作。5月14日,粗剪完成后的12场戏的视频传递到宋天泽和他的心理小组手上,他们利用两天时间,对视频进行了整合,精剪,配音及配乐。最终,在经过连续三天的紧张制作以后,心理剧微电影在5月15日正式出炉。
通过这次筹备和制作心理剧微电影,生命科学学院不仅积极响应成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心主办的心理文化月的活动,同时初步探索了学院心理职能老师如何与各年级委员如何更好地协调配合,如何整合院系心理工作中各种资源和人力,开展院系层面的心理工作,同时也为学院丰富和提升心理工作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心理剧微电影网上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