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识姜世勃老师,是在2013年基础医学院的博士生论坛上,姜老师幽默谐趣,谈笑风生纵论求索经历;学识渊博,旁征博引论述学科前沿;深入浅出,有条不紊阐发科研思维。听者不禁被他坚毅笃行的精神所感染、被他催人奋进的感召所触动。自此后,我就成了姜老师的铁杆粉丝。日前,借复旦大学第六届“研究生心目中的好导师”评选活动,我再次有幸聆听姜老师的教诲,如沐春风,欣然提笔,记下收获的点滴,以资自励!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
作为复旦大学病原微生物研究所所长,姜老师却有一段崎岖的成长经历。他幽默地向我们介绍自己身为“50后”的“不幸”:正长身体时,遇到三年自然灾害;正要读书时,赶上“文化大革命”;正要结婚时,提倡晚婚;正要生育时,只准生一个!同时,他乐观地称自己是这代人中的“幸运者”:参军成为理想时,15岁当兵;上大学成为梦想时,是“工农兵学员”;出国成为时髦时,赴美进修学习!
我们可能难以想象工农兵学员的学习环境,难以想象“赤脚医生”的艰辛,也难以想象“恶补”医学知识的刻苦,更难以想象“40美元闯纽约”的窘迫,但从姜老师的风趣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他的乐观和豁达,从他的成绩中我们可以体会他的坚韧与果敢!
从一个贫困的农民家庭,到广州第一军医大学军医系,再到美国纽约洛克菲勒大学,姜老师从一名“工农兵学员”,做到美国纽约血液中心LFK研究所助理研究员,继而升为研究员、研究室主任、博士生导师,直至病原微生物学界的领军人物,教书育人,培养后进,犹如一棵参天大树,枝繁叶茂,蔚然成荫。
道心惟微,惟精惟一
被问起自己的成功之道,姜老师说只有四个字:坚持不懈。他认为一个人一定要有理想、有目标,要做的就是通过“坚持不懈” 来成就梦想。正是几十年如一日的勤奋工作才让他取得了现在的傲人成就。有姜老师的学生这样评价道:“姜老师治学精神的核心在于一个‘勤’字:勤于学、勤于思、勤于讲、勤于写。姜老师极少给自己放假,一年365天中,除了春节和元旦会休息半天外,几乎每天他都在工作,并且常常工作到凌晨12点以后。”
有道是“大中至正,大道至简”,在通往有所成就的路上,没有捷径;在上下求索的过程中,没有秘籍。所有的教导和训诫,归为一句再简明不过的话:“坚持不懈”。而实际过程中,往往是“靡不有初,鲜克有终”,落得“行百里者,半九十”!而这简明的道理,却让人有种莫名的失落:竟如此简单么?可谓“道心惟微,惟精惟一”,诚如《传习录》中王阳明所述“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者,皆所以为惟精而求惟一也。”
所谓教书育人,教书者必先学为人师,育人者必先行为世范。所谓言传身教,言传者莫不学有所成,身教者无非以身作则!其姜老师之谓欤!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1991年,姜老师根据艾滋病病毒(HIV)表面蛋白的序列设计并合成了30多条多肽,用来研究抗艾疫苗时,却意外地发现其中一些多肽能够相互作用,姜老师由此推测其可能具有抗HIV的活性。但时任研究室主任Neurath则认为他的想法太疯狂:“不可能!你见过病毒会愚蠢地生产对自己有害的多肽吗?那样病毒不都自杀了吗?”抱着放手一搏的态度,姜老师重新合成多肽,进行验证研究,却没有预期结果。尽管如此,姜老师没有轻言放弃,他仔细核查,深入校对,最终证实其中一个修饰过的多肽——SJ-2176能与HIV表面蛋白的某一功能区相互作用,从而非常有效地抑制HIV进入宿主细胞。该发现开辟了研发抗病毒多肽药物及病毒进入抑制剂的全新领域。其专利后来转让给美国Trimeris和Roche药物公司,开发出了世界上第一个抗HIV多肽药物“恩夫韦肽”(又叫T20)。
科学虽然神秘而又纷繁,但在科研这条路上,没有一颗坚韧执着、淡泊宁静的心是走不远的。只有沉下心来,认定这条路,才能够走出独属于自己的绚丽风采。任何成功都不是必然的。姜老师的科研之路虽然历经坎坷,但他坚韧的品质和严谨的作风使他做到了不言弃、不言败。姜老师宽广淡泊的心胸和对于学问孜孜不倦的追求,成就了他博大精深的学识和严谨缜密的思维。日积月累的沉淀,让姜老师的内心充满着自信,从而当面对权威的质疑时仍能坚持自己的见解,并最终用实际行动证明了自己。
对姜老师而言,一时的挫折从不会令他沮丧。1996年,他发现从牛奶中提取、经化学修饰后的一个蛋白质(现称“JB01蛋白”)具有很强的抗HIV活性,原本打算用它来研制预防HIV性传播的杀微生物剂(一种用在女性生殖道的凝胶制剂)。文章在Nature Medicine发表后引起轰动,欧洲一家公司拟购买他的专利来开发抗HIV的杀微生物剂。但不巧的是,恰逢疯牛病暴发,一切与牛奶相关的药品研发在欧美地区都被叫停。于是,姜老师尝试回国寻找合作伙伴,希望能在中国开发抗HIV的杀微生物剂。但由于国内对HIV性传播的认识不足,鲜有人对JB01蛋白感兴趣,他只好放弃了该制剂的后续开发。2011年回国后,姜老师课题组进一步发现,JB01蛋白同时具有很强的抗HPV活性,鉴于到中国妇女感染人乳头瘤病毒(HPV)及其引致的宫颈癌发病率和死亡率都很高,姜老师很快与太原锦波公司合作完成了JB01蛋白剂型的优化和相关临床试验,并于2013年成功上市销售。从这个小故事中,我体会到有些事情的确是“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但是这片绿荫中包含了审慎、度势、坚毅和力行!
因材施教,有教无类
时至今日,姜老师可谓是桃李满天下。在学生培养上,姜老师有深刻的心得体会。不论学生的基础如何,也不论来自何处,姜老师力行“因材施教,有教无类”的育人理念,并注重对研究生的科研思维与论文撰写能力的培养。
对初进实验室的学生,姜老师指导其在广泛阅读的基础上,尝试写一篇与课题组研究方向相关的英文综述,并力求在SCI杂志发表。经过几易其稿的严格训练,学生在文献收集、领域认知、思维训练和论文写作上,打下厚实的基础。在他的悉心指导下,姜老师在复旦大学带教的第一届博士生刘奇和徐巍,就读三年期间均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了SCI文章2篇,共作者发表文章各7篇和2篇。
讲座内外,姜老师也介绍了自己在论文撰写方面的经验。他认为写一篇好文章就是讲一个好故事。首先要提出问题所在,指出该问题是尚未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接着论述如何解决该科学问题,你的解决方案与别人的解决方案有何不同、有何优点,总之,要以严谨缜密地论述,让读者清晰地明白你的工作的重要性。
景行行止,心向往之
讲座之余,姜老师用时下流行的伊琍体寄语同学们:“从研容易,坚持不易,且行且努力!” 言语虽是谐趣,意味却很深长。在商业经济的大背景下,报考和从事基础科研,整体式微。越来越多的人用“有用”和“无用”来评价所见所历,从事基础医学研究,被认为大多是“无用”的科研。当事者,气躁心虚;旁观者,冷言风语。作为基础医学的研究生,如何在前辈的经历中汲取营养,端正心态,见贤思齐,无疑具有重要意义。
以“有用”和“无用”看,坚忍不拔、持之以恒,似乎是飘渺虚幻的无用东西,但从前辈先进者的事迹看,正是这些要在平时加以锤炼的“虚无”的品格,最后助力他们追梦的脚步!科学研究,很多看似不能创造财富,但是如果科研与社会、人群的利益相一致,终会“日拱一卒,功不唐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