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云: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在我们身边就有这样一位齿德俱尊的前辈:他是一位资深的医师,长期在传染病和抗生素的临床工作中,冲锋陷阵;他是一位可敬的教师,对诊治疾病的基本功与基本技能教学,独辟蹊径;他是一位知名的专家,在多种抗生素及细菌耐药研究领域,开疆拓土。他,蔼然可亲,朴素奉献,在山沟中书写青春瑰丽的诗行;他,求真求实,著作等身;他,雷厉风行,身兼多职,在诸般平凡的岗位上一路旖旎。
尤其难能可贵的是,他作为医学专家,退休后不仅仍热心关心周围青年医护人员的成长,还欣然接受校党委聘请,担任复旦大学关工委常务副会长,主持全校关心下一代工作。尽管他学术工作十分繁忙,但关工委工作也非常投入,他有计划安排时间,主持关工委工作会议,组织开展各项关心下一代活动,而且亲自为青年学生讲党课,每次获得满堂彩。
张教授是一位德高望重的老教授,公私匆匆之隙对低年资医生倍加垂爱,年轻的学子们在与张老面对面交流谈心之后,被张教授所说的“人生就像是三段艺术旅程”所深深感动。
一.放风筝的艺术
张教授常说:青年强则华山(医院)强,华山的青年一代掌舵华山的前程与命运。我辈医务青年就像扶摇直上的风筝,之所以敢于在广阔的天地间逆风翱翔,是因为我们知道,另一头是像张老一样的老一辈教授专家,我们之间有一条条隐形的线心心相连。在张老手里的线就是他一直重视的我辈医务青年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门诊十二楼的会议厅,看,张老依旧慷慨深情,介绍着华山医院和老上医的峥嵘历史及优良传统;看,张老仍然神色坚定,分享自身坎坷医学路上的前尘影事及不怨不悔;看,张老还是循循善诱,跟学生们探讨医生的神圣职责及畅谈红十字精神。一届又一届的医务青年、医学生都曾在这里接受灵魂的洗礼,心中“除人类之病痛,助健康之完美”的理想信念愈加坚定明朗。
退休后,张教授老骥伏枥,一面继续当好党校兼职教师、青年专家协会顾问和学生党建辅导员,一面热心为研究生党员、青年医护入党积极分子上党课,一面义务给医院党支部的青年入党积极分子们举行座谈。针对当前学风浮躁的现象,张永信教授对症下药,举办“成就与诚信”的讲座,使积极分子们更加坚定了入党的信念,使预备党员们更加踏实接受党和群众的考验,使青年共产党员们更加努力地践行党章。张老编写的“入党为什么”的教材被评为高教优秀党课教材,他本人也荣获复旦大学研究生思想教育特别奖。
张老勤于思考,善于总结,总是笔耕不辍,他经常利用自己的休息时间写些感想心得。在上医80和85周年校庆、华山医院百年院庆、新中国成立60周年和党诞生90周年等重要节日,为了进一步丰富医务青年的精神食粮,作为一名老上医人、老华山人、老党员,张老拿起手中的笔分别撰文“清水江畔的上医人”、“三代人的上医情” 和“国庆每逢十”等。这些佳作遴选刊登在院报、“华山教育”等期刊上,一时洛阳纸贵,为青年医师争相传阅。
二.铺路石的艺术
峡谷青峰,十里青山,这么多年过去了,苗村侗寨的老乡却还清楚地记得那位瘦高个子、从上海来的张医生。张老也没有忘记挥洒过11年汗水的贵州贫困山区,不仅抽空去讲课以培训边远山区的青年医务人员,而且四处奔走筹款数万元来帮助当地贫困学生读书。退休后,他仍资助当地一位考进上海某大学的贫困学生直至毕业找到工作岗位。
张老经常带领青年人到山区、农村、困难企业、社区,让医务青年们直面社会。数年来,在井冈山老区、在兴国将军县、在皖南事变故地、在苏北泗洪等缺医少药贫困地区,在邻近的华山街道,都可以看到他忙碌的身影,边开展社会实践,为群众诊治疾病,了解医疗改革现况;边指导基层医务人员查房讲课,与青年沟通讨论中国革命史及医改的经验与教训。每年他还受邀到各省市学会、专科年会作学术报告,足迹遍及21省和全市各区县,不辞辛劳地培训基层与农村的青年医务人员,在推行合理应用抗菌药物上起到积极作用,受到了中青年医务人员的欢迎。
每天他总是赶到医院,认真地工作一整天;年轻人在工作中遇到困难向他请教时,不管他有多忙,都会耐心细致地帮助解答;身为老领导,他总是会主动跟年轻人打招呼,没有一点儿架子;对于自己的学生,他总是视若己出,语重心长地教导,他以自身的人格魅力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周围的人。张老作为学术上的专家、老人,不遗余力为青年一代搭建成长平台,为青年一代的成长成才添砖加瓦。他善于与青年人交朋友,备受年轻人的尊敬与信赖。有时轮转到病房的实习生仅三、四人,他照样带着电脑认真上课,并分发教材,人手一册。怎能忘却,张老的学术讲座让中青年医生、药师顿觉豁然开朗;怎能忘却,张老那一本本实用的教材册子,简明扼要,进修医生和实习生如获至宝。
作为重点学科传染病学、临床抗生素的一名资深教授、博导,张永信教授曾连任上海药学会药物治疗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抗生素专业委员会副主任,还兼任卫生部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临测中心和药事管理专委会顾问专家,2008年被卫生部医政司指定为国家级师资。近年,他主编了《难治性感染性疾病》、全国传染病专科医师培训教材《感染病学》、《合理应用抗菌药物手册》和《临床感染疾病治疗学》等专业著作,共计二百余万字。他兼任《上海医药》杂志主编、《世界临床用药》、《临床合理用药杂志》副主编,为临床一线的医师药师组稿、撰稿、审稿,每年为中青年医生药师提供几十篇论文发表的机会,同时热情指导青年提高撰稿水平,为青年医生的学术生涯铺路护航。
三.三点一线的艺术
退休后的张老教授一直坚守在医、教、研的第一线,于病人他耐心细致,于学生他宽严相济,于科研他严谨求实。
对病人和家属来说,张老就是他们的定海神针。张老在极其认真地医治每一个病人的同时,耐心地解答病人家属的疑问,每当看到病人及家属紧张而忧虑的眼神时,他总是会主动上前给予宽慰与鼓舞。凭借着精湛的医术,不少病人的陈疾烂疴得以药到病除,患者及家属的感激之情化作对天使祟敬的口碑流传。
教学相长,张永信教授一直关注青年教师的成长。在中青年教师的课堂上常闪现他的身影,他主动旁听中青年教师讲课,认真剖析青年教师在授课中的优缺点。课后,他总是及时地向青年教师指出授课不足之处,并提出建设性的改进意见。在休息时间也能看到张老为青年教师讲“怎样上好每一堂课” 、“如何当一名合格的教师 ”。在与青年教师的讨论和沟通中,使青年教师迅速成长起来,成为讲课的能手。
除了注重对青年教师教学技能的培养外,张永信教授更加注重对青年教师“师德”的培养。针对搞教育“辛劳而无名无利”的情绪,张老专病专治,在“华山教育”电子刊物上,连续发稿十余篇向青年人讲“上医往事”,讲“老上医传统”,倡导青年教师的“奉献”精神。
作为一名博士生导师,他注重培养研究生独立工作能力,从严要求,深入病房、实验室综合评估学生方方面面的表现,及时给予正确的指导。在他的指导和培养下,研究生沈银忠出类拔萃,在荣获复旦大学优秀学生称号的同时,获得了一等奖学金。
退休后,张老被院长任命为华山医院医学教育研究中心主任,他申报了教学课题,编写了数万字的讲稿,配上多媒体课件,经常给实习医师和进修医生上课。他认真备课,组织讨论,严谨求实的作风给身边的年轻人留下了深远的影响。
他在繁忙的业务工作和社会工作的情况下,于2008年参加了复旦关工委专题调研项目“关于加强大学生党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研究”,2009年他又承担了两项专题调研项目,并担任其中“医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研究”课题的组长。他挤出时间,带领全组同志搞好课题研究工作,最后这些课题获得上海市教育系统关工委的奖项,为学校赢得了荣誉。
张永信教授在关心下一代工作中成绩显著,于2008年被评为复旦大学关心下一代工作先进个人。2009年获得上海市教育系统关心下一代工作荣誉奖。
张教授披荆斩棘的风雨人生,为后辈年轻医生指明了一条求真务实的医学之路。张老学富五车、诲人不倦,是青年医生前行的榜样,我们为年轻的梦想从中汲取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