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智沐山河,风月取贤灵。钟情百家诗,文会天下英。”11月12日下午,由中文系团学联举办的惠风钟文人文周讲座系列第四场之“后现代和海外华人文艺”讲座沙龙在光华西主楼1001举行。嘉宾梁燕丽副教授由海外文学的定义谈起,由浅入深,为同学们开启了后现代与海外华人文艺之门。
梁老师首先谈到了我们关注海外华人文学艺术的视野、框架和定位,即在怎样的视野和框架中理解华人文学艺术的意义,预示着文学艺术创作怎样的新格局、新问题与新方法。
海外华人在文化上有三重概念,包括以中国文化为主的台港澳华人,西化、本土文化与中国文化交融互存的东南亚、东北亚华人,以及西化程度较高、文化差异较大欧美非澳华人。这三重发展格局共通构成了文学中华。
而海外文学的发展趋势主要有整体性与全球本土化两个方面。正如中国现代文学与当代文学应该有整体观(时间延伸),中国大陆文学和海外华人文学也应该有一个整体观(空间延伸),许多作家,如林语堂、梁实秋、徐訏、叶灵凤、纪弦、白先勇、郑愁予、余光中、洛夫、高行健、北岛、顾城、严歌苓、虹影、哈金等,既曾是中国本土作家,又开拓了海外华人文学的新土。时空的整体性、一体化包含互动性、多元化。更重要的是,今天文学创作和文学研究,应该以华人为整体视野。随着中国人生存空间和文化空间的海外拓展,或者随着全球化、本土化和全球本土化的趋势,华人文学创作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和重视。
梁老师随后分地区聊了聊海外文学有影响力的作家及其作品。东南亚移民历史悠久,又有历史沿革的特殊因素,因而中国文化在当地质素较高,可谓多种族、多文化、多语言,全球化时代的实验场;东北亚的日华文学为中国转口了西方现代化,至今深植于日本文化土壤;欧华文学伴随着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西学东渐产生,大量中国作家在欧洲旅居、学习,呈现出东西方文化较为平等对话的境界,他们对异域文化的借鉴,少有群体的价值预设,多是个性的生命感知;美华文学由于移民历史的原因而较为复杂,其特性与主题也呈现出多元化趋势;澳华文学尚不成熟但有其活跃的生成性和态势的丰富性。
流动性与边缘性是海外华人文学的两大特性。海外写作的心态之异于本土,几乎完全可以从“流动性”中找到原因。“流动性”包含了一系列关键词如“漂泊”、“放逐”、“怀乡”、“冲突”等;同时也包含着使自身置于两个“世界”的交相辉映之中,成为一种“边缘性”的特殊存在。梁老师以林语堂“两脚踏东西文化,一心评宇宙文章”举例,认为他所奉行的输入输出主义并不完全妥当,却在两种文化的夹缝中做出了自己的贡献,称得上是一个真正的强者。梁老师最后以台湾的后现代戏剧为例子,谈了谈后现代与华人文艺之关系。
梁老师认为,华人文学的世界性和中国经验相结合的特性,从文化和美学两个方面为中国和世界的关系,为中国文化、文学走向世界提供有益的启示,这是海外华人文学艺术正在拓展和深化的创造性空间。
讲座结束之后,同学们踊跃提问,与梁老师交流己见,学术思想在会议室中交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