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输送态势“乍暖还寒” 学校号召:服务国家,作复旦精神的播撒者和传承者

作者:周晔 李莹摄影: 视频: 来源:《复旦》第972期发布时间:2013-11-07

新闻中心讯 大规模的西部、基层、国家重点单位招聘团正纷至沓来,不过,去年我校毕业生就业西部的平均一省市不到15人。我校人才输送状况开始“变暖”了,但还有点“冷”。

暖:“没想到会受到学生如此礼遇”

9月23日,中航发动机前来我校揽才。

9月27日,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九院)12个所集体组团到我校举办招聘会。

9月29日,新疆乌鲁木齐市高级人才引进工作在我校举行。

10月28日,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旗下38家分支机构来我校招聘,该集团公司如此大规模整体组团前来我校进行人才招聘尚属首次。

同一日,西安市包括西安交通大学、西北大学、陕西鼓风机有限公司等20家单位组团来校招聘。

2014就业季刚开始热身,大规模的西部、基层、国家重点单位招聘团已纷至沓来,求贤若渴之心彰明较著,也显示出对我校毕业生才与德的双重信心。

据校学生职业发展教育服务中心统计,目前已预约进校揽才的用人单位超过180家,其中学校着眼未来20-30年人才战略布局的基层、西部、国家重点单位数量和质量明显增加。

欣慰的是,目前已举办的几场相关招聘会都收到了我校毕业生非常热烈的反响。

9月27日,九院的招聘会场,230个座位的逸夫楼报告厅挤入近300人,会后每个九院招聘人员身边都围满了学生,这让有着“每年来复旦宣讲只有60-70名毕业生到场”经历的九院招聘工作负责人李秋灵兴奋不已,他说:“复旦校领导推动的战略合作对于九院的人才引进工作效果太明显了!今年九院在复旦的招聘工作一定可以有好的结果。”

10月29日,中航工业集团招聘会现场人头攒动,前来应聘的学生将光华楼学生广场挤得水泄不通,该集团旗下38家分支机构人力资源部门的负责人纷纷表示,“没想到会受到学生如此礼遇”。

冷:赴西部毕业生平均每省市不足15人

“这个良好开端主要得力于学校与福建、甘肃、西藏、云南等省市的战略合作以及学校与国家战略前沿紧密相关的国有特大型企业和研究机构深入协作的有效推动,同时也是学校在就业引导工作方面有意识针对西部、基层以及国家重点单位市场拓展的结果。”校学生职业发展教育服务中心主任刘金华介绍。

我校近年来不断加大工作力度,出台不少专项措施,倡导和鼓励毕业生赴基层、西部和重点行业、重点单位就业,并专门为有志于西部、基层、国家重点单位就业的毕业生建立定向推荐“快速通道”。学校就业部门和院系也主动出击,积极“西部行、基层行和国家重点单位行”,乌鲁木齐市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局以及西安人才此次走进学校,就是学校主动出击联系接洽的成果。

刘金华介绍,我校目前乃至今后很长一段时间的就业工作重点都将是着眼于未来20-30年学校人才战略布局,引导优秀毕业生西部、基层国家重点单位就业,做好学校人才输送工作。学校还将开展就业引导工程,号召学生“服务国家、作复旦精神的播撒者和传承者”。

校外有求才之需,校内有输送之心,我校人才输送工作万事具备,只欠什么?复旦的毕业生。校就业部门透露,2013届我校毕业生去西部就业的人数达到历年最高值——180人,但平均到西部12个省市,一省不到15人。

学校“走出去”战略实施后,部分师生也看到了紧迫的现实。现代物理研究所、化学系骨干教师带领学生到九院进行考察实践活动,老师学生看到北大、清华、兰大、川大的学生早已深入“九院”实践多年,纷纷感叹:“复旦的学生再不来,就晚了!”(文 / 李莹)


祖国的召唤就是我们的选择

近日,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中航工业集团等国家重点行业领军企业及科研院所纷纷前来我校招聘人才,向我校毕业生发出热切的召唤,招聘会举办前,除了求贤若渴的迫切意愿外,这些单位的人力资源部门负责人还向学校表示出一定程度的担忧:面对每年数十甚至上百的岗位需求,近年来,我校前往这些单位就业的毕业生仅为个位数,部分企业,如位于江西景德镇的中航某研究所等,复旦人甚至交了白卷。用人单位把这一现象归结为,“复旦比较小资”、“复旦毕业生不愿离开上海”等等。人们不禁问:“复旦人报效祖国的胸怀哪里去了?”“复旦男儿的方刚血气在哪里?”“复旦人服务国家的传统为何丢掉了?”

在这样的质疑声中,我们追忆起复旦历史上为新中国英勇献身的40位烈士,他们舍生取义,用生命践行着报效国家的诺言;新中国成立初,当祖国向青年大学生发出参军参干、北上南下的号召时,一批批的复旦学子竞相报名、有的甚至写下血书,在报名者的名单中,我们看到了时任学生会执委会副主任的中共中央政治局原常委、国务院原副总理李岚清学长的名字;五、六十年代,当国家决定由上医援建重庆医科大学后,一批名医大师举家西迁,白手起家,书写了我国医学教育史上的壮美画卷;在国家“向科学进军”等口号的激励下,谢希德校长毅然放弃了欧美知名大学优厚待遇的挽留,与丈夫辗转多地,历经种种磨砺回国任教,同样是那个年代,我校核物理、化学等专业的教师,受命于“两弹一星”的研究,隐姓埋名、默默奉献,为我国第一颗原子弹和氢弹爆炸成功做出了突出贡献;还有被誉为“草原曼巴”的“感动中国”人物、扎根藏区服务基层牧民的上医校友王万青等等,复旦的历史上从不缺少舍弃眼前个人利益而服务祖国、报效人民的事例。

如今,这一光荣传统的接力棒传承到了我们这一代手中,让我们再一次呐喊出我们的心声:祖国的召唤就是我们的选择!(评论员  周晔)

制图:实习编辑:责任编辑:

相关文章

文化校历

新闻分类

推荐视频

图说复旦

新闻排行

周排行 月排行

  • 联系我们
    fudan_news@163.com
    021-656422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