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忆恩师殷鹏程先生

作者:叶芃生 来源:新闻文化网发布时间:2013-11-06

近日读到王兆永先生撰写的纪念毛清献先生的文章,文中提到已九十一岁高龄的殷先生仍健在,使我这位学生兴奋不已,特提笔匆匆写成此文,以表达学生对先生的景仰之情。

56年进复旦物理系后对殷先生已有所闻,尤其是57年李政道、杨振宁推翻了弱相互作用宇称守恒定律获诺贝尔奖后,得悉殷公(大家对他的尊称)与他们是西南联大校友,更增加了对他的崇拜。

59年物理系正式成立了理论物理专业,我有幸与张春霆、金尚年、杨维廉、沈毓沂、何敬刚等人成为师从殷先生的基本粒子理论的第一批学生,并在殷先生带领下开始了在理论物理这一前沿阵地艰苦创业与攀登。

殷先生除了为我们开设量子场论等课程外不久就带领我们这批初出茅芦的第子开展真刀真枪的科研工作,题目是O16核的μ-俘获,一个弱相互作用领域的热门课题。合作与苦干是我在这项科研工作中的最大收获。我还清楚记得,这课题计算工作量很大,全靠我们分工合作,用唯一的一台机械式计算机与多台手摇计算机干了几个月才获得结果。后来这项研究工作以”场论组“名义发表于复旦学报。

进入五年级后我们便开始做毕业论文,其间我印象最深的是殷先生为我们指引了一条通向科研大门的道路。他谆谆地教导我们说,搞科研要经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看教科书,其目的是为进入某研究领域打下扎实的理论基础;第二阶段是看总结性文章,以了解与掌握某一研究领域较成熟的成果,便于站在他人肩膀上向前攀登;而第三阶段是读懂某领域重要的新发表的论文,那是前沿的前沿,以了解世界各国科学家在研究什么问题,取得哪些创新性成果,有什么问题未解决,以便确定自己的研究课题。最初先生亲自分配文章给大家,要我们去读懂,然后在文献报告会上相互介绍、讨论,大家收益匪浅。先生倡导的这种研究方法,不仅指导我一生的研究工作,后来我又把这种做学问的方法传给了我的学生。

大学毕业时我很荣幸地与春霆兄一起免试成了殷先生首批招收的研究生。除了上课、文献报告外,我几乎泡在系图书馆,如饥似渴地阅读基本粒子理论的有关文献。正当我踌迟满志要在基本粒子理论大干一场时,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华师大党委书记常溪萍参加北大四清运动带回重要信息,北大党委一大问题是老师队伍剥削阶级家庭出身比例太高,为防患于未然,复旦党委决定全部取消61年入学的非工农家庭出身的研究生资格,61年底我被分配到复旦附中。但殷先生并没有改变培养我的初衷,仍安排我参加场论组学生毕业论文的指导,参加教研室的文献报告会,继续指导我开展科研工作。最初我与春霆兄一起在殷先生指导下对当时国际上热点Regge轨迹进行了深入的研究,63年8月给物理学报寄去了第一篇论文“最大解析性原理与Regge轨迹的若干性质”;63年12月,又寄去了第二篇文论文“高能散射与αq-Regge轨迹“。这二篇文章发表后引起了国内外同行的重视,德国一学者来函,向殷先生索要论文单印本。这本来是一件好事,说明发表了有份量的研究工作,可在文革中竟有人给殷先生加上里通外国的莫须有罪名,可恨又可笑。春霆兄后来继续在这一方向进行了更深入研究,又在复旦学报,物理学报发表多篇论文。后来我在殷先生指导下转向基本粒子模型的研究,64年12月完成的论文“重子共振态的选择规则”,提出了描写粒子空间性质的空间宇称与Q宇称乘积必须等于描写粒子内禀性质的I称与y称乘积的假设,从而获得了当时理论与实验最佳的吻合结果。我在初稿完成于64年8月的“SU4群与基本粒子对称性”的论文曾提出一种粒子数为±1/3、电荷数为±1/3、±2/3六重态模型,当时将它们视为“数学粒子”,这与后来由实验发现的夸克十分相似,可悲的是由于文化革命开始,我与国内多位学者一样,在这方面的探索嘎然终止,成为终身的憾事。

回忆这段往事,我深切感到正是在殷先生带领下,在场论组其他老师与师兄、师弟们共同努力下,到文化革命前,复旦物理系基本粒子专门化已从无到有,建立了完整的教学体系,在科学研究上已做出令同行刮目相看的成果,为国家培养了一批高质量的毕业生,殷先生作为专门化的奠基人是当之无愧的。

殷先生虽在文革受到很大冲击,在复旦复课闹革命后不久,一天殷先生居然通知我晚上去参加一个文献报告会,如同白色恐怖下的地下活动,我们七、八个人挤在一位老师家的狭小阁楼上,窗帘把窗堵得严严实实地,在昏暗的灯光上大家介绍基本粒子理论的新进展,商讨着如何东山再起的方案。殷先生甘愿冒风险,决心继续带领我们这些志同道合的年轻人去攀登基本粒子理论的高峰,至今仍让我十分感动,先生那种忠于科学、忠于事业的精神,真是天地可鉴,日月可表。可惜我74年到了安徽,以后再也没有从事基本粒子理论的科研工作,辜负了先生的一番好意。

往事虽如过眼的烟云,五十多年的时间已经流淌,但殷先生那种认认真真做人,孜孜不倦做学问的榜样影响了我的一生,殷先生教会我的科研方法也使我受用一辈子。我虽经历坎坷,多次改行,却都能努力工作有所建树,为国家为人民做出应有的贡献。因此我仅以此文表达对老师感激之情,并深情地向老师说一声,谢谢!遥祝老师健康长寿,家庭幸福,万事如意。

(作者为物理系61届毕业生)

相关文章

文化校历

新闻分类

推荐视频

《此刻开场》:送给2025届毕业生...

<>

图说复旦

高考加油!相信,你是自己的光!

<>

新闻排行

周排行 月排行

  • 联系我们
    fudan_news@163.com
    021-656422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