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PCC第五次评估报告《气候变化2013:自然科学基础》引用复旦丁铎尔中心研究人员的工作

作者:王琳摄影: 视频: 来源:环境科学与工程系发布时间:2013-10-14

9月27日,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发布了其第五次评估报告《气候变化2013》的自然科学基础部分。报告引用了复旦大学丁铎尔中心、复旦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系及上海市大气颗粒物污染防治重点实验室研究人员王琳教授有关大气新粒子形成生长机制的研究工作(Nature Geoscience 2010, 3, 238-242; Chemical Reviews 2012, 112, 1057-2011),以及庄国顺教授有关我国超大城市大气颗粒物PM2.5化学组分特征与来源的研究工作(Atmospheric Environment 2005, 39, 3771-3784; Atmospheric Environment 2006, 40, 2935-2952)。

王琳教授及合作者从化学机制出发,总结了近年来大气成核和大气新粒子形成的最新进展(Chemical Reviews 2012, 112, 1057-2011),并提出了大气中挥发性有机化合物通过非均相反应机制导致大气纳米颗粒物和分子簇生成的化学机制(Nature Geoscience 2010, 3, 238-242)。庄国顺教授是最先在我国开展PM2.5化学组分特征与来源研究的中国科学家之一,他在北京和上海两地开展的长期观测工作为中国城市大气颗粒物PM2.5研究积累了宝贵的早期数据(Atmospheric Environment 2005, 39, 3771-3784; Atmospheric Environment 2006, 40, 2935-2952)。《气候变化2013:自然科学基础》对这些研究工作的引用是国际气候变化前沿领域首次收录复旦大学研究人员的工作,表明我校丁铎尔中心、环境科学与工程系及上海市大气颗粒物污染防治重点实验室在与气候变化紧密相关的气溶胶的来源和大气过程以及气溶胶观测等多个领域的研究获得了国际学术界的广泛认可。

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第一工作小组编写的第五份评估报告《气候变化2013》以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过去的评估结果为基础并结合了过去六年的最新研究成果,阐述了在气候变化的人为和自然推动力理解方面的进展,包括气候变化观测事实、主要原因及未来可能变化等基础内容,以及气候变化的影响和国际社会的应对与减缓措施等。自1990年发布首份报告以来,该报告被国际社会广泛接受为一个关于科学认识气候变化的权威性国际声明。2013年9月27日发布的《气候变化2013:自然科学基础》是第五次评估报告最先发布的内容,第五次评估报告的其余部分将在2013-2014年陆续发布。

复旦大学丁铎尔中心是复旦大学“985”三期建设新建立的高水平科研平台,旨在推动全球环境与气候变化跨学科研究。中心整合复旦大学在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优势力量,开展多学科交叉的全球变化研究。中心首期项目“空气质量,公共健康和温室气体”资助了王琳教授和庄国顺教授近期的科学研究。

制图:实习编辑:责任编辑:

相关文章

文化校历

新闻分类

推荐视频

图说复旦

新闻排行

周排行 月排行

  • 联系我们
    fudan_news@163.com
    021-656422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