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领导、研究生新同学们:
上午好!
在今天这样一个隆重的场合,代表复旦的研究生导师们给大家讲话,我感到非常高兴,也非常激动。这样一个时刻,让我想起了自己35年前,也就是1978年的这个时候:我自1968年复旦中文系本科毕业以后,隔了整整十年,又作为文革后第一批研究生重新踏进了母校的校门。不过,那个时候,研究生招生规模非常小,导师也很少。全校根本不可能举行开学典礼,我的重回复旦,没有这样一个大场合来欢迎,我们中文系也只是举行了一个小小的欢迎会。但是,我却觉得异常温馨和踏实。因为复旦对于我,是一个有太多美好回忆和神圣而美丽的地方。这么多年来,我一直没有改变这种感觉。今天我要祝贺大家,也和我当年一样,来到这样一个好地方。尽管复旦有种种不尽如人意之处,但是无论如何,这是一个好学校,一个可以让自己的精神深潜、思想高飞的地方。在我看来,在复旦学习或者治学,至少有三个好处。第一,复旦是一个令人肃然起敬的学术殿堂,同时,这一学术又是那样平平和和、亲亲切切地存在于你的周围,像空气一样高贵而又平常,在不知不觉地改变你知识积累和精神境界。在我读书的时候,中文系有一批全国知名的老教授,虽然由于专业方向不同,我们不能直接聆听所有老先生的教诲,但是,在图书馆和系资料室里,在校园的“南京路”上,在教师的宿舍区,常常能遇到他们,见到他们亲切的笑容,每当我望着他们步履蹒跚的身影时,总是会有一股仰慕之情油然升起,时时感到他们作为中文系学术灵魂的巨大影响就存在于我的周围。系里其他老师们,无论是否我这个专业的,也都对我们非常关心、非常照顾。这一切,使我觉得不好好学习就对不起老前辈,对不起老师们。第二,复旦还有一个学术特点,那就是,不管社会上吹什么风、下什么雨,复旦始终坚持思想的自由,学术的独立,形成了一个宽松的小环境。在这样浓郁的学术氛围中,我们没有权利马虎、偷懒,要不然就不是合格的复旦人!第三,复旦还是一个道德和正气绝对“当道”的地方,它不是某种大道理的宣讲,而是体现在从领导到老师们的一言一行中,也体现在全校的同学们的言行中,这样一种氛围会引导和推动我们努力提升道德的水平。当年在复旦,正是在导师的悉心指导和言传身教下,三年的研究生学习生活不但为我后来文艺学、美学的专业研究和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而且更重要的,也使我进一步懂得了人生,懂得了应当怎样做一个有道德有良知、对人民有用、有能力为社会服务的知识分子。所以,回顾三十多年所走过的风风雨雨的人生历程,我深深感到,这三年,是我一生中极为宝贵的经历。没有这一段经历,就不会有今天的我。对我来说,这一段记忆是刻骨铭心的。所以,我想结合自己的人生体验,对新同学们提两点希望。
首先一点,希望同学们做一个有理想、有道德的人。研究生当然主要精力应当研究学问,但是,做学问和做人何为先?根据我的体会,做人应当是第一位的。不管你研究什么专业的学问,首要的一点是在学问之上要有理想、有精神追求。假如一个人专业知识不足,他尽可在日后的实际工作中充电和弥补,但是,假如一个人缺乏精神和理想的支撑,他就毫无希望,注定一无所成。我认为,对一个人来说,精神的匮乏就等于少了灵魂,就丧失了生命的意义。
不过,理想和精神追求不是空洞的,我认为,应当具体落实在道德品格的培养和塑造上。康德有一句人们熟知的名言:
“有两样东西,人们越是经常持久地对之凝神思索,它们就越是使内心充满常新而日增的惊奇和敬畏:我头上的星空和我心中的道德律令”。康德是一位伟大的哲学家,但他敬畏大自然,研究大自然,是他最先提出了宇宙形成的“星云说”,恩格斯称赞他“在这个僵化的自然观上打开第一个缺口”;然而,康德更加看重人的精神道德的修养,他把美德看作人们理想的核心,看作“一种对鼓舞人心的未来的无边展望”。
所以,我希望同学们要有精神上、道德上的自觉追求和严格要求,无论在学习还是生活中,无论在校内还是校外,无论在人前还是人后,都要有公德,要诚信、正直、公正;要有爱心,既要自爱,更要关爱他人,友善他人,孔夫子说“仁者爱人”,这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再有,不管我们从事什么专业的学习,我们都要兢兢业业,有敬业精神,这样做,近的说,对得起自己的父母、对得起自己的良心,同时为自己今后的发展打好基础;远的说,就是要立志报国,为中华民族的复兴尽微薄之力。特别要强调的是,学术是神圣的事业,我们要有敬畏之心,要严守学术规范,决不能图一时之名利而做违背道德和良知的事情。总之,在当今消费主义甚嚣尘上、物欲膨胀日趋严重、社会公德愈益松弛的环境中,坚守道德的底线显得尤为重要和紧迫。我们作为大学的研究生,在这方面尤其应当做表率,为抵制种种突破道德底线的不良言行、改善社会的风气作一点贡献。
其次一点,我希望同学们在学习期间能求得真学问,在专业上有扎实的长进。同学们也许会问,学问难道还有假的吗?这不是我提出来的,是爱尔兰伟大作家萧伯纳说的。他对现代的大学教育以“死读”代“经验”、以“幻想”与“过时”代“实在”与“现今”十分不满,因此在香港大学演讲时说道:“文化所需要的是创造精神……所以大学的学生不要仅仅死记从大学课本里所得的学问,而要把学问的精义终身实行。所以应该时时和师长质疑,更进一层!……求学之道,……以求真学问的真价值”。我觉得,这段话意味深长,它告诉我们,第一,求真学问不要死读书,而要有创造性、创新性地读,这是最为重要的,对任何专业都是适合的;第二,所谓创造性地学习,其中包括为了追求真理,对老师也要敢于质疑,我觉得这一点很要紧。这方面我自己深有体会,在我读研究生期间,我为导师蒋孔阳先生的著作《德国古典美学》写书评,其中也提出了几点批评意见,蒋先生不但没有生气,反而写信鼓励我说,古希腊大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说过,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你提出意见,我非常高兴。这件事令我终身难忘。我对我的学生也采取这样的态度。我希望大家都能为求真理、求真学问,在有自己独立的创新思想的时候,勇于向师长提出质疑乃至批评。青年人应当有这种不带功利、勇于追求真理的精神。我相信,老师们也一定会欢迎的。
最后,我预祝同学们站在时代的制高点上,以饱满的精神、健全的理想、挥洒豪迈的笔墨,书写精彩的人生,努力做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有真学问的人,以优异的学习成绩回报祖国,服务人民!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