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迎新】乌江边的支教接力:让山里娃终圆“复旦梦”

作者:摄影: 视频: 来源:新闻文化网发布时间:2013-09-02

新闻中心讯 6月21日,贵州省高考第一批本科录取分数线正式对外公布,文科522分、理科449分。消息传到位于息烽县九庄镇这个乌江边的山区小镇时,陈洪平和他的家人同学、复旦大学的支教队员以及乌江复旦学校的老师们激动不已。这意味着,陈洪平理科503分的考分已经超过了复旦大学2013自主招生预录取学生所必须达到的一本线上20分的要求,将被复旦大学录取成为临床医学(五年制)专业的新生。

9月1日是复旦大学2013级本科新生报到日即将到来。经过48个小时的汽车与火车行程,陈洪平同学于当天中午12:44分抵达上海南站。9月1日下午,他终于踏进8年来梦寐以求的大学校园。上一次来复旦,他由支教队员唐荣堂陪伴,以一个考生的身份,轮番面对五位复旦大学教授的面试;而这一次,陈洪平将在这里开始五年的大学生活,在这所中国的顶尖学府,谱写自己的青春,改变自己的人生轨迹。

就让我们走近陈洪平,走进他的故事、他的梦想和他身边那群对他产生了重大影响的追梦青年——复旦大学贵州支教队。

陈洪平:山里娃也有梦想

今年夏天,九庄这个仅有3万余人的西南小镇沸腾了,乡亲们奔走相告一条消息;甚至在整个息烽县境内,很多中学生和他们的家长也都听说了:恢复高考36年来,息烽当地的中学终于培养出了第一个考上清华、北大、复旦“三校”之一的学生。更为重要的,这个学生还不是县城里的学生,而是一个山里娃,他就是从位于山区乡镇的乌江复旦学校走出来的陈洪平。

2013年3月,陈洪平通过复旦大学自主招生面试,获得学校预录取资格。在2013年高考中,以总分503的成绩,最终被复旦大学录取(临床医学5年制)。

陈洪平的家是一个较典型的农村家庭。他的父母常年在外打工,陈洪平则主要住校。尽管家庭经济主要靠父母务工的微薄收入维持,但是陈洪平的家庭却一直有着很好的读书氛围。陈洪平的两个姐姐都相继考上大学,不过也因为如此,陈家的经济越发拮据。一直以来,家庭都全力支持着陈洪平去追寻、坚守着自己的大学梦、复旦梦,而陈洪平也从初中起就一直在学校里品学兼优、名列前茅。

陈洪平是复旦大学组织赴西部地区支教团近15年来,第一位从支教地考入复旦大学的学生。他也是息烽县当地中学,30多年来第一位考入北大、清华、复旦三校之一的学生。

2005年,复旦大学在息烽县九庄镇援建了一所具备一流硬件设施的现代化中学——乌江复旦学校。2006年,10岁的陈洪平进入乌江学校就读,从此,他知道了大山外有一所顶尖高校复旦大学。也是从2006年起,复旦大学每年都派出由2-4名研究生组成的支教队,开始在乌江复旦学校扎根,接力教授这里的孩子们。从初一到高三,7批复旦支教队员在教授陈洪平各种文化知识的同时,也在他的心中浇灌着复旦梦与复旦精神的树苗。不知从何时起,陈洪平确立了自己的奋斗目标——考取复旦大学,做一名真正的复旦人。

在他的自主招生自荐信中,陈洪平写道:“虽然山区的信息比较闭塞,但我也关注时事,关注国家大政方针。十八大后,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我深受振奋。我的家乡贵州在全国仍是经济落后省份,那就更需要她的儿女学到更多的知识、技能,再回到这片土地,建设她,发展她。那么,我的‘中国梦’就从复旦梦做起,做一名真正的、合格的、优秀的复旦人,为民族、国家,特别是我的家乡贵州的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今天,陈洪平终于抓住了自己的复旦梦,在复旦,他将为了他的“中国梦”开始不懈拼搏。

复旦支教队员:帮助陈洪平闯过“综合素质关”

近几年来,由于国家积极推行高等教育定向扶持西部地区的政策,复旦大学响应国家战略、按照教育部的有关要求,加强了对西部贫困地区的招生力度,在西部省份增加了高考招生名额。3年来,陆续有部分西部贫困地区的中学生,包括复旦大学支教地宁的学生,也获得了参加复旦大学自主招生的资格。

但是,对来自这些地区的学生来说,无论从知识面、表达和沟通能力、思维的活跃度和深度等方面,他们与来自全国各地的重点学校的尖子学生相比,在“先天条件”都有很大的差距。也是由于这个原因,前几年,来自复旦支教地的学生尚没有人能够通过自主招生进入复旦大学。

在得知了这一情况后,第14届复旦大学研究生支教团贵州支教队的同学们决心,他们要为这些大山里的同学们带去改变——复旦支教队员不仅要去教高中教学大纲上的文化知识,还要以自己所接受的复旦通识教育的理念,去带给乌江学校的学生们更多的东西。

第14批支教队员到达服务地后,马上接受高三年级各班主任推荐和学生自荐,有10余位成绩优秀的学生组成了学习小组,并面向他们开设了课外讲座课程。这些讲座课程引入复旦大学通识教育理念,又符合中学素质教育的要求,同时也满足了自主招生面试灵活、重知识面、谈话式面试的特点。依据支教队员本身学科背景综合考量,讲座分为了历史时政、科学常识、经济常识、社会文化常识四大板块,每周两到三次,四名支教队员各有分工。

历史时政板块由来自新闻学院的唐荣堂主讲,包括了中国近代以来高等教育发展史及知名高校渊源、中国政治制度及行政体制浅谈、从选官用官制度看中国知识分子命运、2012年下半年以来的热点新闻事件等。经济常识由复旦经济学院的毛佩瑶主讲,包括了宏观经济学初探、微观经济学:供求原理、中国经济政策的经济学原理、金融市场概览:以欧债危机为例。社会文化常识由另一名来自经济学院的樊洋希主讲。话题包括:世界上主要的社会保障制度、四大宗教起源与发展、以区位因素为视角论大型赛事及活动的利与弊、奥运会的历史、现状及未来等。科学常识由管理学院的宣天晟同学主讲,包括了生活中的科学、《时间简史》导读、相对论入门、有关高科技企业的商业案例等等。

这些讲座课程题目新颖、深入浅出,参与学生的知识面得到极大拓展,综合素质得到明显提高。

由于乡村学校、成长环境等背景因素限制,学生在口语表达方面相比发达地区和城市生源考生,劣势明显。尤其是普通话语言环境的缺乏,更是学生口语表达上的一大障碍。增强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是支教队员另一个重点攻关的方向。一方面从加强学生对逻辑连词的使用入手,另一方面则要求学生掌握“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总的来说,积极的是,消极的是”等几个最基本的问题思考模式。

这些活动与因素,最终帮助陈洪平在考试过程中展现了自己的风采与特色,给考官留下深刻印象,并获得了考取复旦的“敲门砖”:复旦大学自主招生的预录取资格。

乌江实验:支“素质教育”之教

经过近十年的帮扶,乌江复旦学校的硬件条件得到了很大的改善。但是,教育“软件”的提升,或者说素质教育的推进与普及可能是这所山区里的学校和城市中学最大的差距,这也成为了当地学生和老师们的一种迫切需求。可以说,支教队员们推进乡镇学校的素质教育,不仅是为了着手准备自主招生面试,更是着眼于山区孩子们的人生未来,为了能让他们获得信心和目标——做一个有尊严、有完全人格、对社会负责的人。

为此,第14届复旦支教队立足学校学生,着眼乡镇青年,围绕学生自身兴趣爱好,通过创建学生社团和学生自主管理等机制创新,试图为素质教育在农村地区全面推进做出自己的探索。支教队员们把自己一年来所作的工作,称之为“乌江实验”。

在息烽县教育局、团县委和学校的支持下,复旦支教队员们鼓励和引导中学生们成立了“一社一团、四会一台”六大社团和一家校园媒体,并在社团基础上建立团组织。从2012-2013学年起,每周一、周五,乌江复旦学校的同学们有了专门的社团活动时间。通过社团活动吸引和凝聚学生,通过社团氛围感召和团结学生,通过社团组织吸纳和引导学生,拓宽育人平台,支教队员打造出以素质教育为主的第二课堂。

一社即舞蹈社。支教队员及校内个别有舞蹈特长学生组织开展常规社团活动“SDA舞蹈教室”,教授社员民族舞、街舞、现代舞、印度舞等舞种基本动作,并不定期组织学生舞会、专场演出等特色活动。一团即合唱团。支教队员发挥自身特长,聚集学生中的声乐爱好者及有意向报考艺术类院校学生,组成合唱团。专门开设声乐课程,对社员进行声乐培训。并以社团为载体,在校内开展“校园十佳歌手”大赛,以社团成员为组织者及工作人员,活动覆盖初高中全体在校学生,参与度极高。

四会即“手工制作协会”、“天文协会”、“书友会”、“足球协会”。手工制作协会扎根乡镇,植根乡土。手工制作品以民间剪纸、贴画、小手工制品为主。支教队专门组织手工协会艺术作品展,通过展览吸引更多学生加入社团,提高学生动手及创意能力。天文协会通过多种形式手段培养学生天文知识兴趣,了解宇宙常识。支教队积极与深圳光学仪器企业联系,获捐赠天文望远镜两台,大大提高了参与学生数量,并为社团活动的开展提供了便利条件。“书友会”旨在培育学生文化兴趣,提高阅读能力。以文学名著、图书期刊吸引学生加入。社团成员参与到由支教队负责建造、运营、管理的学校图书馆相关工作中去,提高实践能力。足球协会以支教队协调爱心企业捐助学校专业球衣120套、球袜500双为契机成立,下设初中学生队、高中学生队、小初高教师联队三支足球队,定期训练比赛,掀起校内足球运动热潮。

一台为“复旦学声”广播台。复旦大学于2010年,援助20余万元资金,帮助学校建立起一套较为完备的校园广播设备系统。但长期以来,利用率不高,仅用于学校内通知播报及课间操音乐播放。本届支教队合理利用已有设备,发动学生自主成立“复旦学声”校园广播台,发挥有支教队员普通话水平测试一级之优势,吸引校园内热心媒体、有志向考播音主持专业学生加入其中,每日进行广播节目播报,涵盖时事新闻、校园动态、班级风采展示等多方面内容。

学生社团组织在乌江学校的建立和运营,大大丰富了学生的课余文化生活,成为校园文化生活的一道靓丽风景线。而山里的孩子们也第一次接触到了“社团文化”这个新鲜事物,参与的热情都异常高涨。在社团里,同学们得以打破家庭背景、考试成绩高低所形成的隔阂,敞开心扉,纵情投入,放飞自己的青春活力。

支教队员唐荣堂表示,这一实验,很好地将高中与大学校园生活接轨。“复旦大学里有浓厚的社团文化,150余个学生社团是同学们大学生活不可或缺的部分”,他说到,“社团制度成功移植入乌江学校的高中校园,大大加强了这里的学生对大学生活的向往和憧憬,让很多学生坚定了考大学的目标,是在乡镇中学开展素质教育的有益尝试。”

“陈洪平效应”

因成功培养出“复旦生”陈洪平,乌江复旦学校在当地名声“暴涨”。在今年高中招生时,许多优秀的初中生宁愿放弃县城中学甚至贵阳市区中学的学习机会,选择留在乌江复旦学校学习。而学校新一届的高三学生也士气高涨,目标明确,学风振奋。甚至出现个别后进弃学学生主动要求返回学校继续求学现象。面对此情此景,在乌江学校待了很多年的高中教师们,感慨万千,却又满怀憧憬。

而感慨更多的,也许是复旦的支教队员们。一年的支教工作,为支教队员们提供了不可磨灭的人生感悟和宝贵经验。而作为帮助和见证陈洪平从乌江考入复旦的一群人,第14届复旦乌江支教队,更有着不同以往的收获。

制图:实习编辑:责任编辑:

相关文章

文化校历

新闻分类

推荐视频

图说复旦

新闻排行

周排行 月排行

  • 联系我们
    fudan_news@163.com
    021-656422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