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术并举:平凡中甘于倾力奉献 岗位上彰显医者风范

作者:黄文发摄影: 视频: 来源:《复旦》第960期发布时间:2013-06-26

近年来,我校附属医院医疗业务量大幅上升。2012年,门急诊量达1841万余人次,入院救治病人41万余人次,住院手术病人23万人次。这些数字的背后,是无数医务工作者的艰辛、忘我和奉献。

在建党92周年即将到来之际,本版特别选登8位默默工作在医疗一线的“平凡者”,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共产党员。从他们的身上,折射出的是我校附属医院医务群体的“正能量”,同时也是对“一切为了病人”的最好诠释。


“无影灯下,全神贯注的医护人员”——这是夜以继日忙碌着的我校附属医院医务群体的一个缩影。


临床医生查房


放射治疗定位


护理志愿服务


惠民义诊活动

潘柏申

乐当我国检验医学“行业先锋”

潘柏申,共产党员,中山医院检验科主任,上海市十佳医技工作者。

他是上海规模最大的医院检验科主任,面对海量的检验任务,他始终换位思考给予病人最大的方便,优化流程让标本走最短的路,让检验人员做最少的动作,与时间赛跑,更与生命赛跑,完成了“检验大提速,报告当日取”,实现了长三角地区患者“一日就医”的梦想。在他眼中,质量是检验科的生命线。他带领的中山医院检验科成为上海首家通过ISO15189认证的实验室,首批入选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建设。他坚持不懈探索,做中国检验医学的“行业先锋”。

门诊生化报告2小时可取、免疫组化报告4小时可取。中山医院检验科的速度,在申城医疗机构中可谓“首屈一指”。长三角地区来的病人上午看门诊做检查,下午已报告在手,诊断完毕,一日来回,既方便又快捷。

推动“检验提速”的是检验科主任潘柏申。在同一个岗位当了十几年主任,他没觉得倦怠,依旧热情不减,“每个数字背后,都有鲜活生命。检验科虽不直面病人,却承担与临床一线同样的重大责任。”

作为全市最大的医疗机构之一,中山医院检验数量庞大:每天2000余个生化标本、2000余个免疫组化标本、1000余个血常规……庞大的样本量、多年养成的工作节奏,想要突破这些难关,“提速”绝非易事。潘柏申先给团队成员统一思想,取得共识后,他向传统工作习惯开刀:过去,要等标本全部集齐统一做检验;现在,来了20个标本就开始,周转快了,速度自然提上去了。

经过十几年努力,中山医院的生化检验报告从“隔天取”,提速到5小时、4小时、3小时、2.5小时,直至定格在如今的2小时。

潘柏申还致力于将科内检验质量提升到国际水平。ISO15189是医院检验机构质量与能力认证的国际标准,通过该项认证即标志着医院检验机构的内部管理和技术能力得到了国际认可。他自豪地说:“中国的医学检验能力和水平已跻身世界检验医学的前列。”

在庞大的工作量面前,潘柏申格外强调保证检测质量。检验科对各种质量活动都有相应的文件化要求;专门建立质量管理小组,实施双人双核制度,及时提出问题、跟踪整改措施;规定每个检验人员必须严格按照操作规程操作,填写记录表格以供核查,确保每张报告单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我们的检验应该不会出错”,潘柏申对此充满自信,同时也感到肩头的责任更重了几分。现在,中山医院检验科团队还与国际知名研究机构开展实时传输等多项研究,检验水平持续提升。

潘柏申强调,许多人觉得检验就是靠仪器设备,其实,检验方法的选择、经验的判断、检验人员的素质水平直接影响检验质量。“检验科不是简单的辅助科室,70%的临床诊断依赖于检验报告,医疗技术的提升离不开检验水平的提升。”多年持之以恒,他依然相信:检验还可以更有作为。

张国桢

一双“神眼”让影像诊断更精准

张国桢,共产党员,华东医院原放射科CT室主任,上海市十佳医技工作者。

从医近50载,张国桢接待过的病人成千上万,读过的片子更是难以计数,作为一名已经在医学影像诊断领域久负盛名的老专家,他始终有一句最实在的大白话:“实践出真知,实践越多,总结的经验越多,为临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会诊的水平就会越高。”多年来,在他的带领和指导下,华东医院放射科对胸、腹部疾病等的CT诊断形成了自己独到、精深的研究风格,特别是在肺内孤立性结节病灶诊断、肺癌和其它肺部良性病灶的鉴别诊断领域,形成了国内屈指可数的“独门绝技”,对早期肺部肿瘤诊断的准确率已达到93.1%,其学术地位也得到了国内外同行的广泛认可。

2005年5月,沪上首个以个人名字命名的医学诊断中心——“华东医院张国桢疑难CT读片中心”宣告成立。每一次读片会诊,张国桢都像是上手术台,用心去读,尽最大的努力将蛛丝马迹尽收眼底,对疑难杂症作出最近似精准的判断。读片中心开诊至今,张国桢和他的团队接诊的患者已接近5000人,全国各地慕名而来的病人越来越多,虽然他倾尽全力,但目前预约的病人仍然需要等待两个月左右。每次读片,张国桢总是要从下午一直延长到傍晚,同事们劝他老人家早点结束注意休息,他总是这样乐呵呵地搪塞:“我多读几张,就能少几个焦急等待的家庭”。

张国桢有一个习惯,每次外出参会,都会早早地来到会场,尽可能坐在前排,用随身携带的摄像机和照相机,把一些讲者的好经验摄录下来,回来后自己揣摩,并供年轻医生学习。这些年来,凡是有机会参加国际性学术会议,当其他专家外出浏览当地风土人情时,他总是揣着他的照相机,花大量的时间研读会议展板论文,拍摄优秀论文,把国外学者的新方法、新经验带回科内。 

数十年来,张国桢教授以甘为人梯的风范,给予科室医生和研究生以悉心指导和热忱帮助。他时常鼓励科内的年轻医生专心学习、钻研业务、发表论文。当发现一个好的诊断方法时,他总会摘录下来,用邮件方式群发给大家,鼓励年轻人去实践、去探索。他常常提及“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所蕴含的道理,并以此作为自己的座右铭。

如今,张国桢教授虽已年逾古稀,但他的身影仍然在一线忙碌着。

陆国平             

致力于急重症患儿生命救治

陆国平,共产党员,儿科医院重病医学科主任,复旦大学十佳医生。

他致力于建设先进的“院际转运-急诊-重症医学”体系,理顺儿童急重症救治流程,细化管理机制,优化服务态度,改善服务环境和服务满意度,促进医疗服务质量的提高,为国内同行中树立了标杆。

他自2010年初开始与上海市跨省转运系统进行合作,取长补短,建立了以上海为中心的500公里危重儿童转运系统,由“120”提供急救车辆和驾驶员,由儿科医院重症医学科提供经验丰富的专科医师和专科护士,携带儿童专用的呼吸机、插管、输液泵等特殊设备,承担医疗保障功能。转运系统使更多的危重症患儿有机会得到更好的救治,目前该系统正在向承担国际转运功能、直升机转运功能和体外膜肺转运功能发展。

国内儿童医院原先没有明确的分诊体系,大多数参照综合性医院并修改后使用,且未在实际工作中开展。儿科医院小儿急救中心在他的带领下,自2012年3月起正式启动5级预检分诊制,效果显著,并已逐步在上海推广。

在陆国平及其团队的不懈努力下,儿科医院小儿急救中心重症医学部(PICU)发展迅速,现已成为国内大型儿童重症医学中心。近年来逐步引进并建立起大量先进危重症救治技术,包括有创颅内压监测、亚低温、床旁临时心脏起搏、连续血液净化、人工肝、体外膜肺等国内领先或先进的技术,支持创立了肝脏移植后监护、肾脏移植后监护等技术,使之成为目前国内儿童PICU中开展技术最完善、最先进的中心,为儿科医院各专业重大技术的开展和重大疾病的救治提供了坚实的保障。而上述技术目前国内大部分儿童医院急救科尚未开展。

周行涛             

以科研创新为近视患者造福

周行涛,共产党员,眼耳鼻喉科医院眼科副主任,复旦大学十佳医生。

作为眼科专家,他最擅长的是近视眼领域,而近视是我国最常见的眼病。他有很强的责任感,名片上印着座右铭:“医者父母心”。他以激光为“武器”矫正近视、远视、散光和老花患者,特别是使高度近视和复杂性散光患者重新获得高质量视觉,从而改善生活。

他一直坚持实干,做一名科研创新的临床好医生,以科研创新推动技术发展,以科研成果转化为病人的视觉完善与安全性。其科研成果曾多次获得国家级、部级和市级奖项。

他带领视光学团队在近视基础及手术领域积极探索,在国际上第一个提出无痛优化表层切削LASEK/Epi-LASIK概念并推广应用,并与所在团队在国际上首创旋转式Epi-LASIK术。他近视矫正手术技术娴熟,尤擅复杂手术设计和个体化切削,每年完成手术1800台以上,均取得良好效果。

在近视手术上周行涛极其严格,做到了十几年来在眼耳鼻喉科医院施行的近视手术中没有一例感染。他常说近视手术是“锦上添花”,决不允许差错。他还做到了特殊的“雪中送炭”,特别是对老人和孩子在医疗上采取更加个性化的方案,还对高度近视伴有心理困扰的患者,提供额外的帮助。

周行涛曾经在1996年诊治过一位老人,一直到2012年老人八十多岁了还在随访。周行涛用激光为老人、老人的女儿及其外甥还有其他家庭成员做了不止一次手术,因为他们患有较为复杂的一种遗传性疾病。真诚而优质的治疗感动了这一个家庭。但周行涛每次提到那个家庭,他总是说他应该感谢这一家庭,因为病人信任他,才让他更有信心去治疗。这个宝贵的家系治疗经验,也让他今后处理同类疾病时更有把握。

许 青             

对放疗技术孜孜不倦的耕耘者

许青,共产党员,肿瘤医院放疗科技术组组长,复旦大学十佳医技工作者。

作为全国肿瘤放射治疗学学术委员会中唯一的一名技术员,她在放疗技术方面经验丰富,业务过硬。

许青是放疗科模拟定位的“领军人物”。精确的定位在整个放疗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而这一关则由她严格把守着。在多年的工作中,凭借自身的努力钻研,她对人体各部位的解剖结构有着较深入的了解,虽然很多患者在经过手术后,体形以及活动能力都异于常人,但她总能找到最好的固定方法,在提高疗效的同时也给予了靶区周围正常组织更好的保护。

当发现国外引进的乳腺癌半野源皮距照射技术的摆位重复性差时,她就主动提出和科里的潘医生一起合作,率先在医院开展了等中心定位法,极大提高了乳腺癌的照射准确性,后被临床广泛应用。

当一些儿童接受放疗时,传统全脑全脊髓照射所采用的俯卧位无法适用。她看在眼里急在心里,经多处寻找并通过试验和改进,终于找到一种将真空垫结合头颈肩面罩进行固定的方法,从根本上解决了患儿体位固定的难题,大大提高了疗效。

她的手机总是保持24小时畅通,保证夜班的同事有事能及时联系到她。正因如此,一旦机器故障她便会在睡梦中被电话惊醒,随后及时梳理思绪,井然有序地进行安排处理。待一切安排就绪,伴随她的则是后半夜的不眠之夜。

她还将自己多年来的技术经验编写成文,这些技术已入编《全国卫生专业技术资格考试指导》和《全国大型医疗设备上岗考试指导》。

肿瘤医院放疗科的年轻同事们,总是亲切的称呼她为许老师。如今,医院放疗技术的继承与发展,以及培养新一代技术员的重担就落在了许青肩上。

蔡蕴敏             

为造口患者解难的“白衣天使”

蔡蕴敏,共产党员,金山医院门诊伤口、造口护理组组长,上海市十佳护士,复旦大学十佳护士。

她常说:“伤口、造口治疗师的职责就是解除病人痛苦,让病人活得有尊严。”她面对的大多是疑难伤口患者,伤口创面难以愈合且多伴有难闻的异味,她在这个岗位上弯着腰处理伤口,一干就是17年。

她是目前上海仍在临床一线从事造口护理工作的7名国际造口师之一。由她领衔的蔡蕴敏伤口、造口护理组是金山医院的一块“金字招牌”,远近闻名,吸引了很多患者慕名前来治疗各种疑难伤口。

蔡蕴敏从事伤口、造口护理工作,每天要和恶臭、腐肉、脓水甚至蛆虫打交道,正是爱岗敬业的执著信念,使她始终如一地用她的爱心、耐心、细心和责任心服务患者。但光靠“四心”干好造口师这个工作是远远不够的。为了医治各种疑难伤口,她在临床护理实践中刻苦钻研、探索创新,摸索出了她独特的“问、闻、看、断”四步法伤口护理模式,这种源于实践的伤口护理模式,对诊治各种伤口、造口发挥了重要作用。蔡蕴敏就是用她的“四心”和“四步法”成为了一名技术精湛、医德高尚的“白衣天使”。

她常常为饱受难愈伤口痛苦折磨的病人而感到痛苦,并为此不断激励自己悉心学习技术。经过艰苦培训,2008年,她成为国内为数不多的“国际造口治疗师”;2010年,以她名字命名的“蔡蕴敏伤口、造口护理组”挂牌成立;2011年,“蔡蕴敏伤口、造口护理组”被上海国际造口治疗师学校评为实习基地;2013年5月,以她名字命名的“蔡蕴敏工作室”挂牌成立。

近3年来,蔡蕴敏治疗疑难伤口近万人次,并利用休息时间为困难及病重患者上门换药服务300多次。

丁焱             

把护理当做一份最美的职业

丁焱,共产党员,妇产科医院护理部主任,上海市十佳护士。

她从事护理工作已近20年。1993年,护理本科毕业的她“绝对”属于当时护士中的高学历者。许多同学毕业后都选择留校任教或者出国深造,而她却选择进入妇产科医院参加临床一线的护理工作。

在妇科肿瘤病房工作期间,她运用所学到的知识努力地护理好每一位患者。随着对妇科肿瘤病人的了解,她将护理的触角从生理延伸到心理,从院内延伸到院外。于是,2009年,在她的倡导下,公益性质的“红房子康复之家”——妇癌患者康复沙龙建立了起来。在她的呼吁下,70多名医生护士加入到了康复之家的志愿服务队伍中来。

2004年,丁焱担任医院护理部副主任,成为医院最年轻的中层干部。2006年起,丁焱担任医院护理部主任。她致力于完善医院护理管理的制度化建设、推进病房护理模式的转变,积极探索“助产士高级实践模式”,建立妇癌病人社会支持系统等工作,成绩斐然。同时,通过“走出去,请进来”,她积极推动医院护理团队扩大国际影响、在国内护理学界发挥示范和辐射作用。

近10年来,她埋头于妇产科护理研究,带领着医院护理团队在护理科研这条路上不断探索前行,并且走到了国内前列。在她的带领下,医院护理科研团队从无到有,论文发表数逐渐增加。她本人在护理科研方面也收获颇丰,迄今已在国内外护理权威和核心杂志上发表12篇论文,其中2篇英文论文被SCI收录。 

在丁焱的办公室,挂着她女儿亲手为妈妈写的鼓励之词:“You can not live without nurse”。丁焱说:“要用自己的力量让护理成为一份最美的职业”。

许雅芳            

用护理新理念滋润患者“心田”

许雅芳,共产党员,华山医院神经内科15病房护士长,复旦大学十佳护士。

华山医院神经内科是全国重点学科,80%以上都是全国各地慕名而来的重症患者。15病房是神经内科疑难杂症病房,重病人高度聚集。许雅芳作为护士长迎难而上,在平凡的护理岗位上始终兢兢业业,忘我工作。

由于病房收治的患者出现呼吸衰竭行呼吸机辅助呼吸病患非常多,许雅芳查阅了许多国外文献及指南,在与病房护士积极商讨后,制定了具有本病房特有的VAP预防集束护理措施。她还与医院院感科保持联系,动态监测病房VAP的发生率。 

她在业余时间,努力学习心理学知识,在较短的时间内就考出了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的资质,为她身边一切需要心理帮助的人“雪中送炭”。随后,她又继续努力考出了国家心理咨询师培训师的资质,对病房护士开展心理护理知识的培训,保证每位护士能为病人提供相对专业的心理帮助。

她还探索用循证护理的理念来更好指导自己的临床实践工作。工作之余,她仔细观察临床护理工作中的细节,通过查阅文献积极寻找好的切入点,将问题通过统计学分析,撰写论文。

许雅芳身体力行优质护理的主题——延续护理。她依托华山医院神经内科特色的强大优势及自己扎实的专业基础,连续两年针对癫痫患者及阿尔玆海默病患病的高危人群,在浦东潍坊社区举行大型宣教,参加总人数超过1000人,在社会上取得良好的反响。她还在好大夫网站上开辟了个人网页,为出院后的患者及众多需求者提供延续服务。

她说:“在无数护理人员当中,自己就像大海中的一滴水。”然而,正是无数的一滴水,组成了浩瀚大海,滋润了无数患者的心田。

制图:实习编辑:责任编辑:

相关文章

文化校历

新闻分类

推荐视频

图说复旦

新闻排行

周排行 月排行

  • 联系我们
    fudan_news@163.com
    021-656422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