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切怀念郑思兢教授

作者:周国民 来源:新闻文化网发布时间:2013-06-26

2013年5月31日12时48分,优秀的共产党员、哈佛大学博士、杰出的解剖学家、医学教育家、国家三级教授、上海市劳动模范、上海市第七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郑思兢教授,在与疾病抗争了两个多月后,走完了他99岁的悠悠人生岁月,永远地离开了我们。噩耗传来,我们无不为大师的突然陨落而悲痛万分。

山河落泪,天地含悲。2013年6月8日上午9点30分,各级领导、师生代表和郑教授的亲朋好友等近两百人,怀着十分悲痛的心情,在龙华殡仪馆银河厅为敬爱的郑思競教授举行追悼会,与这位近百岁的老人做最后的诀别,追思他辉煌的人生轨迹。

坎坷求学路  拳拳报国心

郑思兢教授1915年1月5日生于江苏靖江县。少年时代,他先后在靖江私立建外小学、县立第一高等小学、私立初级中学、县立初级中学和省立苏州中学求学。1933年考入东吴大学,分别于1937年、1940年获理学士和硕士学位。他于1940年被聘为国立上海医学院解剖学科讲师,成为抗战时期为数不多坚守上海的教师之一。

郑教授曾不无感叹地对前去采访他的学生说:“你们的学习环境是多么的安逸,我们那时就大大的不如了!”在他的求学生涯中,小学赶上了“五卅运动”,初中又有“国民革命”,高一是“九一八事变”,高二又赶上了“一二八”,等到1937年大学毕业时又发生了震惊中外的“七七事变”。可以说他的整个学生时代是在运动与战乱中度过的。由于郑教授对旧中国的贫穷落后感触至深,认识到中国要发展,必须要发展科学。1947年,郑教授以优异成绩通过出国留学考试,获得了到美国哈佛大学深造的机会。

郑教授说:“哈佛虽然是民主的,但也仅限于学术,一旦涉及到其他领域,他们往往带有很多的偏见和歧视。”他一直记得刚到哈佛时,一位老师给中国留学生讲的一句话:你们中国怎么办啊,要不要美国人去帮你们做几年总统?这句话无疑深深地刺痛了包括他在内的很多中国留学生的心。郑教授更加坚定了要为中国人争光的信念,立志学好本领,报效他多灾多难的祖国。在哈佛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他师从国际著名的古生物学家、比较解剖学家和脊椎动物进化学家阿尔弗莱德·罗姆教授(Alfred S. Romer),主攻解剖学。他在上医工作时,每天都和各种人体标本打交道,练就了一手“绝活”,人体206块骨头,他只要看一眼,就能分辨出是哪一块。深厚的专业功底和如饥似渴的求知精神,使他在哈佛的研究工作驾轻就熟,在短短的半年时间内即完成了7篇研究论文,仅用3年多时间,就获得了美国哈佛大学哲学博士学位和自然科学家荣誉奖章。他勤奋好学的精神和卓越的科学业绩,让导师和同行非常惊讶和刮目相看。他的博士毕业论文至今仍保存在哈佛大学,并被广泛引用。得知他的去世,哈佛大学专门发来唁电,称赞他是哈佛的杰出校友,是海外中国学子的楷模,为他在中国数十年所取得的辉煌业绩感到骄傲,也为失去这样一位杰出的哈佛校友而深感悲痛。

尽管在美国工作和生活条件非常优越,但郑教授心里却时刻牵挂着祖国,思念家乡的亲人。新中国成立后,美国政府设置层层关卡,以阻扰留学生归国效力。起初,他们仅限制涉及核物理、空气动力等与军事领域相关的留学生回国,后来扩大到只要对新中国建设有用的专业人员,其中也包括医学。郑教授说:“我还是很幸运的,因为我学的是解剖学,美国人认为对中国建设用处不大,所以我就可以回来了。”1951年,郑教授与其他八十余名留学生登上了归国的轮船。但是,由于轮船在到达香港之前,还会在檀香山、菲律宾和日本的横滨等地停靠,美国军队仍有可能对下船的留学生予以扣留,因此坐在轮船上的郑教授依旧心绪不宁,以致每到一站都不敢下船。1951年底,在历时数月,辗转多地后,郑教授所乘坐的轮船终于抵达了香港。当来到罗湖中英界碑,远远看到对岸“欢迎留学生回国”的横幅时,归国的游子们个个热泪盈眶,激动不已。留学归来,郑教授重回上医工作,实现了他报效祖国的心愿,并为祖国的医学事业发展,贡献了他毕生的心血。

杏林楷模  学界泰斗

刚成立的新中国,充满勃勃生机,但也百废待兴。归国后,郑教授以饱满的热情,积极投身到新中国医学教育和研究事业之中。

三尺讲台是郑教授最重要的人生舞台。他满腔热情、无怨无悔地在解剖教学这一艰苦的岗位上,一站就是数十年,谱写了教书育人的辉煌人生。凡是听过他讲课的师生,都对他引经据典、深入浅出、循循善诱、风趣幽默、铿锵有力、充满激情的讲课方式所深深吸引。在实验室课上,他总是亲力亲为、认真细致、不厌其烦地对学生予以指导。郑教授以他独特的人格魅力、横溢的才华、渊博的知识、无私奉献和鞠躬尽瘁的精神,为一代又一代的莘莘学子授业解惑,教书育人,惠泽广大师生。

1956级上医校友,首都医科大学血管外科研究所所长、中国科学院院士汪忠锆教授,在得知郑教授不幸去世的消息后,非常悲痛,立即从美国发来了唁函,深情地回忆了郑老师给他上解剖课的往事,他说正是郑老师教的解剖学知识,实现了他从事外科的愿望,为他当选院士奠定了坚实的解剖基础。

作为一名学贯中西的解剖学家,郑教授长期坚持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改革开放伊始,他就代表学校赴国外考察交流,推荐中青年教师赴国外进修,学习国外的先进科学技术,加快学校的发展步伐。当1980年郑教授重回母校哈佛大学访问时,麻省医学院专门授予他客座教授的荣誉,以表彰为解剖学和中美学术交流所做出的突出贡献。

他热心社会工作,长期担任中国解剖学会和上海市解剖学会的领导职务,并领导全国解剖学工作者开展了工程浩大的中国人体质调查,主编出版了鸿篇巨著《国人体质调查汇编》,填补了国人体质数据的空白,荣获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一等奖。他还担任卫生部定教材《人体解剖学》、《辞海-基础医学》、《中国医学百科全书基础医学》、《解剖学杂志》等书刊的主编,荣获卫生部优秀教材二等奖等多项奖励。

上世纪七十年代末,研究生培养制度后恢复后,他在国内率先招收研究生。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他充分发挥长期的人才培养经验,非常重视基础研究与临床的紧密结合,以严谨的学风和创新的精神,严格要求学生,带领研究生开展脊椎应用解剖等研究,培养出了新中国第一位解剖学博士彭裕文教授和其他众多杰出人才,荣获卫生部和上海市科技进步奖多项,使解剖学事业才人辈出,后继有人。

郑教授以他高瞻远瞩的眼光,率先垂范和无私奉献精神,狠抓学科建设,开创了解剖学科发展的辉煌时期,为我校解剖学科最早进入国家重点学科行列做出了卓越贡献。

作为著名的人体解剖学家和医学教育家,郑教授把毕生精力奉献给了祖国的解剖学教学、科研和人才培养事业,不愧为杏林楷模、学界泰斗。

疾风知劲草  世乱识忠诚

在文化大革命的十年浩劫中,作为海外留学归来的学者,郑教授也深受其害,蒙受了不白之冤,抄家、隔离审查和下放劳动都降临到他的头上,甚至他从家里拿着鸡蛋去慰问生病学生的举动,都被当成了“反动学术权威”对学生进行腐蚀的“罪证”。即使在这样艰难困苦的环境下,郑教授也没有动摇他坚定的信念,始终以乐观的精神予以面对,还顶着“反面教员”的身份,继续给“红医班”、“试点班”学员上课,彰显了他顾全大局、乐观豁达、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文革后期,作为江西宜春教学基地的副组长,他积极响应国家号召,亲自带队开门办学,为特殊历史时期的医学人才培养,为广大农村医疗水平的提高,贡献了他的力量。

尽管经历了文革的磨难,但郑教授丝毫没有动摇对共产主义理想的坚定信念,始终热爱党、热爱祖国、热爱人民,刻苦学习马列理论和毛泽东思想,并在他年近七旬的时候,向党组织郑重地递交了入党申请书,于1983年成为了一名光荣的共产党员,实现了他长久的愿望,并为这一理想奋斗到生命的最后一刻。

文革结束后,郑教授相继担任了教研室主任、基础部主任、基础医学研究所所长、学术委员会主任和工会主席等领导职务。在新的历史时期,他积极贯彻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始终在思想上和行动上与党中央保持一致。他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具有强烈的责任心和使命感。他为人正直、严以律己、宽以待人、作风民主、群策群力、思路清晰、开拓创新,为基础医学的快速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他在担任工会主席期间,关心群众疾苦、为群众排忧解难、乐于助人,深得干部群众的尊敬和爱戴。

在为郑教授送行的队伍中,有一位特殊的人员,他就是郑教授曾经的邻居,原上医车队的袁师傅。袁师傅深情地回忆说,在上世纪六十年代困难时期,郑教授曾慷慨地接济过他10元钱,帮他度过了难关,让他永生难忘。因此,他一定要送郑教授最后一程,以此来表达对郑教授的深深敬意。

春蚕到死丝方尽  蜡烛成灰泪始干

即使退休以后,郑教授仍时刻关注国家发展,心系学科建设,关心青年教师成长。目前已是国际著名干细胞研究专家的张素春教授,曾是上医解剖教研室的研究生和青年教师,郑教授的指点与教诲让他受益终身。他特别难忘的是,在他留学美国期间,郑教授曾帮他到幼儿园接送女儿,以解他的后顾之忧。正是在郑教授人格魅力的影响下,张教授于2006年欣然接受了复旦大学的聘任,在我系开创了人胚胎干细胞神经诱导分化研究,培养了一批青年学者,取得重大科研突破。

尤其令人敬佩的是,郑教授多次提出将自己毕生积蓄的五十万元捐赠系里,设立奖教金,用来激励青年教师成才,促进学科发展。他的这种热心教育、无私奉献的精神,将成为一座永远的丰碑,为后人所敬仰和学习。在耄耋之年,他还不忘上世纪五十年代参与重庆医科大学建设的同事,时刻牵挂着他们,于2007年携家人前去探望重聚。在他93岁高龄的时候,他还重回他中学时的母校靖江一中,作为首届校友,他在校庆上的演讲,感动了众多的年轻后辈学子。

近一个世纪的风雨历程,丝毫没有改变郑教授乐观的天性,更没有阻止他不断学习的习惯和报效祖国的赤诚之心,他为祖国的医学事业,贡献了毕生的心血。他是一位德高望重的解剖学大师,是一位德艺双馨的教师楷模,是一位奋发有为的好领导,是一位乐于助人的好同事、好邻居,是一位关爱家人的好丈夫、好父亲……他的一生,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一生,是为党的医学教育事业努力奋斗的一生。他勤恳工作、关爱他人、无私奉献的身影将永远铭刻在我们心里,他的人格魅力将永远值得我们弘扬和追随。

(作者系复旦大学基础医学院解剖与组织胚胎学系系主任)

相关文章

文化校历

新闻分类

推荐视频

一起看看复旦校友和学子的新年fl...

<>

图说复旦

除了戴口罩,防疫新老“三件套”...

<>

新闻排行

周排行 月排行

  • 联系我们
    fudan_news@163.com
    021-656422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