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林特小组:分享与成长的故事

作者:俞梅蓉 来源:中山医院发布时间:2013-06-25

初识巴林特小组是在五年前,中山的一群有志青年希望将巴林特引进本院,让更多的人能分享这一有益的活动。那时我刚刚完成心理咨询师的学习,对心理学这一领域有着复杂的情感——好奇、犹豫、恐惧、喜爱。随着对心理学方面知识的掌握及心理学带来的体验,我感觉就如打开了一个潘多拉魔盒,无论是你想要的和不想要的接踵而来,挑战着你的认知、对自身的了解及对于世界的了解。它有糟糕的一面,同时它带来好的一面,它让我了解到心灵的力量是伟大的。弥尔顿说过:“心仍是你应用的天地,你可以把地狱变成天堂,亦可将天堂变成地狱。”经历足够长的时间,巴林特小组或许就是让你学会将地狱变成天堂的地方。巴林特小组由一个组长、八至九个组员构成,组长一般为具有心理动力学背景的人担任。活动本身一眼看上去像一个人在陈述他人际沟通的困惑,很多人在表达理解、支持和给出建议,像一次聊天。随着深入的体会发现,很多东西远非看上去的那么简单。一个小组有着它自己的生命力,组长如灵魂人物,他的作用在于让小组按其所需,自由的、健康的生长。而成员们在分享他人故事的过程中,学会倾听、理解、学习,并分享自己的经历及感受。

第一次深刻感受巴林特小组是在它刚刚起步的时候,那还是一个学术课题,针对感兴趣的同事进行为期八次的学习。报名的人不少,但大都很忙,每次参加的人不多。记得有一次参加活动已经晚了,进入教室发现只有两个学员,而三个心理科医生围着他们在进行巴林特小组的活动。怎么这样,这是我瞬间的反应,准时、各就各位、应该按计划进行这些都是我一贯的思维方式。十人的团队,出席只有两人,无论如何在我的字典里都定义为组织活动的失败。失败并不可怕,可怕的是随之而来的想法,你会担心它引起老板、同事对你的看法,你对自身能力的质疑,给自己贴上失败者的标签。但当时的气氛却是从容而专注的。在场的人专注的显然不是十个人设置的这一目标,而是效果,它的核心意义是提供支持,分享思想。这次的经历让我记忆深刻,如何从容面对计划之外的事,如何在困境中找到真正的意义,或者说在困境中、在已有的条件下做可做之事。

在以后的岁月中,点滴之间让人难忘。巴林特小组人员流动很大,来了又走了,每次都是一个新的组合,每次都能有不同的体会。在组员被不公正的对待之后,有温情的支持;在组员依然没有清晰的认识到自身的问题时,有犀利的建议;在重温往昔的事件之后依然不改初衷,有固执的坚持;在梳理思路、倾听反馈和建议之后,有诚恳的反思。组中成员就像一面镜子反射出自己,他曾经面临的问题和困惑也是我的,他目前思考的同样是我所想的。每个成员都是一面镜子,就此呈现出不同的角度和思维方式,拓展你的思考地图,启发你的心智。

巴林特小组的奇妙在于,短短的一个半小时你会对一个人或几个人留下深刻印象,“看到”他的情感、他的机敏、他的坚韧、他的勇气、他的担心、他的焦虑,可能是最脆弱也是最真诚的那面。

心理学家霍尼曾说:“当一个人遇到另一个人或一群人的时候,治疗就开始了。”我无法确定治疗是否随时产生着,但有一点毋庸置疑,影响就此产生。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很少能有这样一个包容的环境,一群等待倾听的心灵,向你倾注关注和热情,在一个安全的环境中让人有勇气探索自己未知的部分,在学会聆听的同时学会思考。

曾有位同事这样描述巴林特小组:我不经常来,但我希望它一直在,这样讲有些自私,我希望在我需要的时候可以到这里找到支持、信任、关爱。

长久以来巴林特小组的确以一种奇妙的方式影响着我的工作和生活。我长期参与巴林特小组的活动并认识了很多人,在活动中训练的思维方式,在工作的过程中会时不时的不经意浮现,帮助我更快地冷静下来,更容易从对方的立场去思考问题。人们常说未来的种子播种于过去,当年参加它的目的是为了学会更好的沟通,它对我的影响持续地发酵着,时常好奇地想最终这种影响将带领我到达何处。

相关文章

文化校历

新闻分类

推荐视频

招生宣传片《选择复旦的120个理...

<>

图说复旦

除了戴口罩,防疫新老“三件套”...

<>

新闻排行

周排行 月排行

  • 联系我们
    fudan_news@163.com
    021-656422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