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援外医疗五十年】孙道开:不仅仅代表自己,更代表祖国

作者:丁唯涵摄影: 视频: 来源:《援外医疗队员访谈稿汇编》发布时间:2013-06-05

孙道开教授,儿科医院医生,现年75岁,1975年7月至1977年10月在柬埔寨援外医疗。

踏上赴异国他乡的援外医疗之路

上世纪七十年代中后期,柬埔寨正在进行全面建设,包括医疗事业在内的等很多方面都缺乏专业人才,而在当地只有一个中国的医疗队进行援外医疗,孙道开教授就是在那个时候去的柬埔寨。当时孙教授大学刚毕业,有了几年工作经验。在柬埔寨,每天他一个人管理医院里的400—500号病人,虽然配有两名助手,但仍感到任务繁重、时间紧迫,这也迫使他想出了一种比较有效的管理方法:把重病患者集中到一起,集中力量诊断治疗,解决时间上来不及的问题。他基本上每天早上进行治疗,下午抽出时间培训当地的卫生员,以解决医疗力量不足的难题。孙教授以治带教,争取在短时间内培训一批当地的医生,以期让他们成长为当地医疗事业的骨干。

除了工作上的繁重任务之外,当地的气候条件和吃穿住行对中国去的援外医生来说也是一大挑战。孙教授所在的柬埔寨气候炎热湿润,当地卫生条件也不是很好,刚开始时吃住等都不是很习惯,有时大家只能开几个罐头来改善一下伙食。初来乍到,语言交流也有一定的困难。虽说当时在北京培训过一段时间,但孙教授切身感觉到语言是要在实践中训练的。经过自己的摸索和不断交流,他三个月基本就能听懂当地人说话,六个月就能与病人熟练地通话了。

在当地患病对家里只字未提

在柬埔寨的两年,让孙教授深切感受到当地痢疾、登革热等热带传染病的易发程度,就连他自己也未能幸免。孙教授在当地得过持续一周左右时间的登革热病,发烧、挂盐水,这段时间只能躺在床上,什么事情都不能做。幸好治疗及时,最后并无大碍。每每想到当地因患该病的人不幸去世时,孙教授还是有些后怕,而且在当地的援外医生也有感染死亡的事情发生。

在外的两年,也时常让孙教授想起家的温暖。他说两年里他没有回过家,那时一个月与家里通一次信,简单介绍一下那段时间自己的工作生活,同时也了解一下家里的近况,但自己生病的事情绝不能告诉家里。柬埔寨的热带光照很强烈,自己的视网膜也出现了问题,这些都不能和家里谈起,以免家人担心。得登革热病的事情更是只字未提。孙教授说,当时心里只有一个念头:克服一切困难,完成祖国交给的任务。

一边工作一边学习

在去援外医疗前,孙教授已有了几年治病医疗的临床经验,可以说,国内的大多数小儿疾病病例孙教授都是见到过的,但在柬埔寨却是一个完全不同的体验。他说,柬埔寨的很多病例以前在国内都没碰到过,所以只能一边治疗一边学习。由于当时出远门前不方便多带行李和随身物品,所以身边只带了一本当时国内最厚的儿科教材,自己有空闲时间就不时地翻翻此书,边工作边学习,随时武装自己,当时的医疗环境也不得不迫使自己那样去做。柬埔寨当地也有不少外文版的医学书籍,可以供自己学习参考,以便最快地了解当地的常见病例。孙教授骄傲地说,在国内自己是一位儿科的专科医生,而在柬埔寨时他可是儿科的全科医生,什么病都得看。

在采访中,孙教授不止一次指出,出国援外医疗需要培养全科的医生,医生年龄最好要年轻些,否则体力不适应;同时最好有10年左右的临床实践,有一定的经验和知识面,否则碰到问题不容易解决。而且医生一定要有能独挡一面的能力。这些都是孙教授援外过程中的切身体验,都是很关键的经验之谈。

体现人道主义精神

孙教授说柬埔寨的人们很欢迎我们的援外医生,因为我们以自己的实际行动证明中国来的医生非常为当地的老百姓考虑,即使再困难我们也会帮助他们解决问题,许多的药品、医疗器械也都是我们带去的。我们去那里救死扶伤,代表的不仅仅是我们自己,更是我们的祖国,我们必须要保证完成祖国交给的任务。

(孙道开:柬埔寨,1975.7-1977.10)

 

制图:实习编辑:责任编辑:

相关文章

文化校历

新闻分类

推荐视频

图说复旦

新闻排行

周排行 月排行

  • 联系我们
    fudan_news@163.com
    021-656422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