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援外医疗五十年】方芳:在摩洛哥的那些日子

作者:王银香摄影: 视频: 来源:《援外医疗队员访谈稿汇编》发布时间:2013-06-05

2006年10月到2008年10月的两年时间,对于复旦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的方芳医生来说,是一段不同凡响的日子。

顾全大局 远赴非洲

2006年3月初,方芳被选派参加由复旦大学牵头、同济大学联合组队的援摩洛哥医疗队,这是一支由医疗技术骨干组成的8人医疗队。这支队伍从3月底要开始进行6个月法语培训,10月初将赴摩洛哥荷塞马省穆罕默德五世医院进行为期2年的援非医疗工作。

我国援外医疗项目已经有几十年的历史,并且长期受到中外人民的交口称赞。能够被医院选中参加此次任务不仅说明院方对自己专业水平的肯定,更是落在自己身上的一份光荣责任。但此时,方芳的心里五味杂陈:六岁的儿子该怎么办? 因为和爱人长期忙于事业,年幼的儿子一直在北京由外公、外婆照顾。去年儿子要读小学就把他接来身边,计划着挑选一所好的学校,再苦再累也要给儿子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而这次赴摩将打破所有的计划。她怀着忐忑的心情把即将远赴非洲的消息告知家人,没想到竟然得到一致支持。丈夫一句“我支持你去。但我希望是我去而你留下就好了。”寥寥两句话,丈夫的深情让方芳不禁暗自抹泪。而最后,年近八十的公公婆婆也主动请缨照顾小孙子,让儿媳放心去完成支援非洲的光荣任务。

出国,在很多人眼里意味着“深造、镀金和赚钱”,可是对于去摩洛哥的援外队员来说,却意味着牺牲个人利益和家庭利益,意味着奉献。令方芳感到欣慰的是丈夫和家人的理智和顾全大局。

10月初,挥别祖国和亲人,吞下离愁别绪,方芳一行人不远万里前往非洲大陆。

接受考验 攻坚克难

离开了曾经熟悉的生活工作环境,方芳开始投入到这个陌生的城市。迎接她的是种种艰难困苦:语言不通、交通不便、生活条件落后、心理障碍、工作环境恶劣。

方芳所在的援外医疗点是位于摩洛哥最北端的荷塞马省,三面被里夫山脉所环绕,交通十分不便,每次出行都必须翻山越岭四、五个小时。这里缺乏绿色蔬菜,肉制品中的牛羊肉产品都非常贵,单一的饮食让人难以接受。令方芳没有想到的是,医疗药品、设备、环境之差更是让人乍舌:扣不牢的血管钳、剪不动的组织剪、大大小小粗细不合适的缝针缝线,电刀也难得找到一把合用的,没有胎心仪,只能用木听筒听胎心。甚至连产妇分娩的消毒纱布也缺,只能用产妇带来的旧布头。“所有的情况,在国内根本是无法想象的。”回忆起当时的情景,方芳依旧嘘唏不已,“不过,这种落后的条件也是对我十几年临床经验的考验。” 在荷赛马的两年时间,方芳处理了许多严重的产科合并症及并发症,其中有不少是在国内罕见甚至只在教科书上见过的特殊病例:子痫、妊娠子宫破裂、胎盘早剥子宫卒中、忽略性横位、无脑儿、臀位脑积水等,专业能力得到前所未有的考验和锻炼。2年来她经手的患者均得到良好的治疗,未发生1例孕产妇死亡,围产儿死亡及手术并发症也明显低于以往及周边地区,得到省卫生厅及医院负责人的赞许。

“虽然医疗条件简陋、资源缺乏,我们还是争取在现有条件下尽量多快好省地开展工作。”方芳在她的博客——《情系荷赛马》如是写道。

除了一些小型卫生所和私人诊所外,整个荷塞马省只有这一家公立医院,而中国医生承担了医院大部分的专科医疗工作,方芳所在的妇产科只有3名医生。由于当地对生育的不限制以及避孕观念的缺失,妇产科每月分娩数少则三百,多则四、五百,这些工作量几乎赶上当时红房子医院产科在非生育高峰年份的工作量,此外,还有妇科门急诊及手术,所有医疗工作都由3名医生和约20位护士承担。方芳回忆说,繁重的工作常常让人忙上半天都没空倒口水喝,晚上躺在床上总是感到腰酸背痛。医疗队宿舍在医院三楼,而楼下就是精神科病房,经常会有各种喧闹声,加上妇产科夜里急诊多,值班时根本睡不了囫囵觉,通常睡眠不足。

忘我工作  赢得尊重

远在异国他乡的两年,和亲人联系的时刻显得那么珍贵,总是那么的令人兴奋。每一次,只要看到亲人的脸,听到儿子奶声奶气地叫“妈妈”,方芳都会忍不住热泪盈眶。由于当地网络不稳定加上电力供应不足,和丈夫、儿子视频总是很不顺畅,后来便改用长途电话,两年下来用过的IP电话卡足有几百张。每一次,只要看到亲人的脸,听到儿子奶声奶气地叫“妈妈”“妈妈”,方芳都会忍不住热泪盈眶。但往往一次次的急诊又使她投入到紧张的工作中。个人情绪在救死扶伤的医生职责中开始变得渺小。

尽管条件艰苦,方芳和其他中国援外医疗队员们却将悬壶济世的中国传统行医理念及国际人道主义精神在非洲体现得淋漓尽致。他们用忘我的工作和不辞辛劳的付出收获的是来自摩洛哥人民的尊重和爱戴。

“我们中国医生的敬业精神为当地人所惊叹。”方芳说,“我就想通过自己的医术和医德减轻当地百姓的病痛。我们医疗队员代表中国形象,我要对得起中非友谊的‘民间白衣天使’这个称号。”

医院和大街上,经常可以听到当地人用中国话向队员们问好。一声并不标准的“你好!”“谢谢!”却道出了众多普普通通非洲人民对中国医疗队员们最质朴的感情。两年时间,方芳经常受到摩洛哥医生和病人对她精湛的手术技能和百分百敬业精神的赞许。每次,妇产科一有重症、难症,医院护士首先想到“Fang”,而方芳不管自己是否正在轮休,一定随叫随到。

艰苦而漫长的730个日夜过去了,临行回国前方芳去科室和摩洛哥同事告别时,一位产房清洁工突然摘下自己的项链,执意要送给方,“我和她共事2年,我不懂阿拉伯语,她不会法语,我们几乎没有过语言交流,每次遇见都是用微笑来打个招呼。一根银项链虽然于我算不上贵重,可是对于护士来说,也许那是她身上最珍贵、最值钱的东西。”方芳说到,“真的很感动,这是真正的礼轻情意重。”

两年时间里,可亲可敬的方芳医生和其他队员们以忘我的工作态度和一心救人的高尚精神及精湛的医术、高尚的医德向世界人民展现了了不起的中国精神和中国形象,在中摩友谊发展的史册上写下了光辉灿烂的一笔。

由于医疗队员们的出色工作,8位队员组成的这个集体获得了复旦大学第五届校长奖,方芳和她的先生也被评为2006至2007年度复旦大学“比翼双飞模范佳侣”。

(方芳:摩洛哥,2006.10-2008.10)

 

制图:实习编辑:责任编辑:

相关文章

文化校历

新闻分类

推荐视频

图说复旦

新闻排行

周排行 月排行

  • 联系我们
    fudan_news@163.com
    021-656422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