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5月14日,哈佛-燕京校友学术沙龙第三讲在在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教学楼301室开讲。复旦大学史地所侯杨方和张晓虹两位教授做了题为“寻找玄奘帕米尔之路”的公开报告,再现了他们帕米尔高原探险的学术成果和沿途经历。
侯杨方教授先从玄奘《大唐西域记》里的瓦罕、帕米尔、朅盘陀、葱岭之路、公主堡谈起,将听众带入一千三百多年前,身临其境地看到玄奘翻越雪山、穿过河谷的身影。继而,侯教授纠正了英国探险家、考古学家斯坦因所确定的玄奘穿越帕米尔的路线——塔什库尔干(朅盘陀)—英吉沙—喀什(古疏勒国)。到目前为止,这一路线一直被相关领域奉为权威,央视2005年《玄奘之路》的纪录片就是以此为依据拍摄的。但是侯教授认为,这个四次深入帕米尔探险的玄奘铁杆粉丝斯坦因,犯下了最低级也是最关键的错误。《大唐西域记》中明确记载,玄奘出了塔什库尔干县城之后,往“城东南行三百余里,至大石崖”,而且英译本也忠实于原文,但斯坦因却是北向行进,所以,他留给后世的是与玄奘南辕北辙的路线。侯杨方教授带领的考察队,根据玄奘“东南行”的记载,还原了一条更为精准的路线:塔县-瓦恰-大同-莎车-喀什。这条路线也获得了实地探查验证、当地人认可、军用地图佐证等多方面的支持。这也是他们此次西行探险的最重要学术成果,并将以3维GIS的形式生动表达。
沙龙下半场,张晓虹教授为我们讲述了他们所带领的探险考察队在历时半个月的西行之路上的所见所闻、所感所思。她用大量的图片还原了当时考察队所历种种:考察队伍数次犯险,爬陡峭的公主堡,过冰层覆盖的河谷;他们为大山大河的壮丽瑰奇的自然风光所折服;他们无意中发现了“目前唯一可以确证的目睹过玄奘取经的生命体”, 一棵3000多岁的欧洲山杨树;边防兵深夜驱车狂奔数十里送他们遗落的步话机……危险、疲惫、挫折、激情、感动、和谐成为他们这一路的关键词。
另外,张晓虹教授还申明了这次考察的意义:廓清学术盲点,对众说纷纭的帕米尔地区唐代丝绸之路和清代驿道进行实证研究,改变学术界对这个问题语焉不详的现状;实地考察与史料记载相互印证,摈弃人云亦云,推崇实事求是的学术风气,充分凸显野外考察在历史地理学中的重要意义。
校长杨玉良校长在百忙中也参加了本次沙龙。他表示,两位教授顺利组织了这次西行之旅,说明激情对于学术的重要性。他指出,学者应打开胸襟、超越学科的边界,实地研究对提升青年学术研究的境界具有重要意义。
哈佛-燕京学者沈园教授、韩昭庆教授、曹晋教授、袁志彬博士列席此次沙龙。他们从主权捍卫、自然保护、田野调查、中国人文与社会科学主体性、否定性思维、质疑权威的精神等方面与两位教授进行了热烈互动。部分考察队成员也参加了沙龙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