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上海科技奖专访·青年科技贡献奖获得者毛颖 “开颅神刀”精准定位脑部 术后致残率降15%

作者:刘燕摄影: 视频: 来源:《复旦》第952期发布时间:2013-05-10

新闻中心讯   人的大脑密布语言、运动、感觉等各种功能区,如何在切除脑部肿瘤的同时不伤及正常功能?作为国内脑肿瘤权威,我校附属华山医院副院长、神经外科副主任毛颖教授在周良辅院士的指导下在国际上率先采用“多影像融合定位”新技术,精确定位肿瘤位置,降低了致残率。他创新血管“搭桥”技术,使得难治性脑动脉瘤从“不治”变为“可治”。

凭借对中国乃至国际神经外科科研及临床领域做出的创新性、引领性贡献,毛颖教授作为9位获奖者中的唯一一位医学界代表,4月19日荣获首届“上海青年科技杰出贡献奖”。


精准导航脑部手术,全面提升生存质量

46岁的毛颖,年纪轻轻便已成为国内脑肿瘤和脑血管病方面的学术权威。获颁“上海青年科技杰出贡献奖”之前,毛颖刚在4月中旬举行的韩国神经外科年会上,作了《中国胶质瘤手术现状》的主题发言。脑胶质瘤被称为“脑癌”,是脑内最常见的恶性肿瘤,占脑瘤50%左右,临床治疗效果不佳,容易复发,存活时间短、生活质量差。

曾有一位美丽花季少女,在音乐学院接受过五年的声乐专业训练、学习钢琴10余年,前程灿烂。然而,突然发现患上胶质瘤,肿瘤定位于语言和音乐中枢附近。周良辅院士、毛颖和吴劲松教授带领医疗组对术前BOLD-fMRI任务进行重新设计,同时通过术前超高场强MRI扫描,对患者语言及音乐功能区进行精确定位。然后,在激活坐标与术中导航系统配合下,医生巧妙地避开脑功能区,对肿瘤进行了全切。手术后一周患者的语言评分与术前相同,音乐评分则显著提高。

在脑胶质瘤中,胶质母细胞瘤是发病率最高、恶性度也最高的脑胶质瘤,平均生存期仅1年。而且,由于胶质母细胞瘤呈弥漫性生长,同时大脑密布语言、运动、感觉等各种功能区,传统影像技术和手术显微镜均无法精确分辨肿瘤和脑功能结构,早期功能区脑肿瘤术后致残率高达60%。

在周良辅院士带领下,过去近10年间,毛颖在国际上率先采用神经导航外科高新技术,把显示脑肿瘤的普通MRI图像和显示脑功能结构的功能MRI图像通过计算机融合,结合神经导航,创立了功能神经影像导航技术用于指导手术,从而做到既提高肿瘤切除率,又保证术后神经功能完好。目前,这项影像介导精确脑功能定位技术已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上述定位技术使患者的术后病残率下降15%,2007年研究团队在《神经外科》发表相关论文,被美国哈佛医学院神经外科教授彼得·布莱克(Peter Black)评价为“这是一项里程碑式的研究,可显著减少术后并发症和提高生存质量,可被应用于各类神经外科手术”、“代表着中国神经外科力量的崛起”。

目前,华山医院神经外科年胶质瘤手术量上千例,其中胶质母细胞瘤手术600多例,恶性脑胶质母细胞瘤患者生存时间增至19.1个月,超过美国梅奥医学中心在2012年报道的12.6个月。


创新微创手术入路,变“不治”为“可治”

脑动脉瘤破裂导致蛛网膜下腔出血的发病率,仅次于脑梗死和高血压脑出血,病死率高达42.8%,曾是“不治之症”。自上世纪起,在周良辅院士指导下,毛颖创新血管重建技术治疗复杂脑动脉瘤。

毛颖仍清楚记得自己做的第一例脑部搭桥术,那是 2001年,一位浙江的50多岁妇女患颈内动脉瘤,按常规做法,她的瘤已大到无法手术了,随时有破裂的危险,5年生存概率极低,几乎是“等死”。毛颖做了一场“史无前例”的手术,即在大脑血流不够的情况下,从患者自体抽取一根血管,“架”到脑子里,供应脑中的血流,然后把发生病变的脑动脉血管结扎处理。

“相当于要在头发丝一般细的血管上缝六到八针,把两根血管缝起来,手稍微动一点,影响可能就非常大。”凭借极好的心理素质和一双稳定的手,毛颖成功完成了手术。患者后来常来医院复查,平时则常常是一个人背着一个小包到处旅游,每次看到她,毛颖就觉得,自己这一步是走对了。

在毛颖每年600台手术中,有近200台都是这样难治性动脉瘤,1990年至2008年就已完成搭桥手术436例,优良率94.7%,优于国外报道。国外评价“这一独创方法应引起国际神经外科界关注”。

制图:实习编辑:责任编辑:

相关文章

文化校历

新闻分类

推荐视频

图说复旦

新闻排行

周排行 月排行

  • 联系我们
    fudan_news@163.com
    021-656422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