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梦浅析

作者:钱冬生 来源:校关工委发布时间:2013-04-28

习近平总书记在参观国家博物馆《复兴之路》基本陈列时的讲话,特别是在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的讲话全面深刻阐述了中国梦的内涵,勾画了和实现中国梦的蓝图。两次讲话是党和国家新一届领导集体的施政纲领和政治宣言。

“中国梦”,日益显现出团结全民族实现“两个一百”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强劲精神力量。

一、为什么要追溯中国梦的历史渊源?

复兴中华民族是鸦片战争以来无数仁人志士“梦寐以求”并为之奋斗牺牲的崇高理想。中国梦体现了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整体利益,是每个中华儿女的共同期盼。

170年来中国人为此而抗争奋斗壮怀激烈,可歌可泣。辛亥革命推翻了延续几千年的帝制,打开了共和的闸门,功垂千秋。然而,只有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彻底推翻了三座大山,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才真正开创了一个新纪元。60多年来在社会主义道路上艰苦奋斗、艰难探索,历经曲折,特别是在1987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作出了改革开放历史性决策,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快速发展,中华民族旭日东升,国人扬眉吐气,世人惊叹“中国崛起”。

“现在,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这是追溯中国梦历史渊源必然得出的无可辩驳的结论,是正确理解中国梦的重要前提。

二、怎样理解中国梦的时代内涵?

170年来先进的中国人追寻中国梦各有其历史的具体内涵和合理性。我们不能割断历史,从林则徐禁烟、洋务运动富国强兵、戊戌变法维新到孙中山大声疾呼“振兴中华”领导辛亥革命,先人的探索、奋斗和贡献,都要予以历史的客观的评价。

当今的中国梦是21世纪的中国梦,内涵是什么?是继往开来的梦,面向21世纪的梦,面向现代化的梦,是人民的梦。到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新中国成立100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当今伟大的中国梦。中国梦的本质是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当代中国梦顺应了时代潮流,汇集了群众的意志和期望。

21世纪的中国大变了,世界大变了。中国综合国力迅速上升,广大人民生活大幅改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日益得到国际舆论的理解和承认,中国的国际影响力举足轻重。冷战结束后曾经流行的“历史终结论”风光不再,欧美老牌发达资本主义老态、疲态尽显。解读中国梦,不可怀旧复古,甚至把腐朽当神奇,也不可望洋兴叹,照“洋”画葫芦。

三、为什么说中国梦是民族的梦,也是每个中国人的梦?

“每个人的前途命运都与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紧密相连。国家好,民族好,大家才会好”,朴素的语言,深刻表达了国家、民族和个人的关系。中国梦是国或不自觉地有自己的梦。家的梦、民族的梦,也是个人的梦,每个中国人都自觉实现中国梦,要做到广大人民“共同享有人生出彩的机会,共同享有梦想成真的机会,共同享有同祖国和时代一起成长与进步的机会”。实现个人梦是实现国家梦、民族梦的基础和支撑。广大人民群众圆梦有望、梦想成真,就能增强国家主人翁使命感,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坚忍不拔、攻坚克难,共同托起伟大中国梦。

国家好,民族好,大家好,体现了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要求。 “三个共同享有”的根本保障在制度,而实现“三个共同享有”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改革开放,从计划经济逐步转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过30多年,几亿农村贫困人口脱贫,中等收入群体人口比例迅速上升,广大人民享有前所未有的发展机会。但是,中国有十三亿人口,经济文化发展不平衡不可能很快消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体制还不完善、不成熟。当前中国社会的一个突出问题是贫富差距扩大,这是发展过程中的问题。我们满怀信心,随着科学发展的推进和改革的深入,必将开拓出更多的上升通道,广大人民将获得更加平等的发展机会。无疑,未来将有越来越多的人梦想成真、出彩冒尖。

四、实现中国梦的强大支柱和不竭动力

坚持(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是实现中国梦的强大支柱和不竭动力。

坚持中国道路

道路决定命运。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偏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梦无从谈起。毫不动摇地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关键在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自信——理论自信、道路自信、制度自信。

自信从何而来?来自中华文明深厚底蕴,来自新中国60多年来的持续探索,来自30多年改革开放的辉煌成就,来自中华民族的创造力。

有人曲解中国梦的内涵和实质,鼓吹所谓“宪政梦,自由梦”。他们囿于“西方中心”的思维,无视我国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的巨大进步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根本制度的优越性,主张中国照搬西方的“宪政”,思想远远落后于时代和实践。

弘扬中国精神

实现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国精神。这就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爱国主义是凝心聚力最强劲的精神纽带。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精神历久弥新,时代赋予今天的爱国主义以全新的内涵。爱国主义已经与拥护党的领导、走社会主义道路融合在一起。爱国主义的根本要求在捍卫国家核心利益——国家主权、安全、领土完整。爱国主义精神体现在高度的民族自信心、自尊心和自傲感,藐视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坚持独立自主,开放包容。

改革创新是永远朝气蓬勃迈向未来的精神动力。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国梦,不仅在中国史无前例,在世界也没用现成模式可循。必须坚持改革创新,不断探索,扫除体制机制障碍,冲破利益固化藩篱,从而激发人民群众的智慧和力量,形成追梦、圆梦的不竭动力。

思想理论的创新是改革创新的先导。思想理论的创新需要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丰富成果,继承发扬中华文明,借鉴吸收人类文明的优秀成果。特别要着力研究中国和世界的现状和历史,从中找出规律性的东西。必须抛弃照搬马克思主义个别结论的教条主义,也要拒绝照搬西方经济学、政治学、社会学原理的教条主义。求真务实,坚持以实践为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才是思想理论创新的真谛。

凝聚中国力量

实现中国梦必须凝聚中国力量。这就是中国各族人民大团结的力量。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必须紧紧依靠人民来实现,必须不断为人民造福。

要巩固和发展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最大限度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广大工人、农民、知识分子,要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主力军和生力军作用。一切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和其他新的社会阶层人士,要做合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

巩固和发展各族人民大团结必须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凝聚中国力量,要满足广大人民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为此,必须坚持发展是硬道理,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深化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

要正确处理经济建设与改善民生的关系,发展经济是基础,改善民生是发展经济的出发点和归宿。要更加注重民生,但不可竭泽而渔。必须坚持经济建设为中心,而不是搞其它什么这个那个“中心”。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现中国梦,创造全体人民更加美好的生活,任重而道远,需要我们每一个人继续付出辛勤劳动和艰苦努力。”

相关文章

文化校历

新闻分类

推荐视频

《此刻开场》:送给2025届毕业生...

<>

图说复旦

高考加油!相信,你是自己的光!

<>

新闻排行

周排行 月排行

  • 联系我们
    fudan_news@163.com
    021-656422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