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1980年调入医院骨科工作的,报到上班后第三天,陈中伟医师安排我做动物血管吻合练习。早上交班结束,他就带着我演示了两次大鼠颈部血管的吻合并详细告诉了我缝接血管的要点,在匆匆离开之前还对我说有什么问题找王琰医师。两周训练结束后,他来看我练习的结果并且剪开了一个吻合口检查,我感觉到陈医师对工作的态度是这样的认真和严谨。
以人为本 把患者利益放在首位
陈中伟医师做手术,总是第一个到场,自己为病人放体位,亲自消毒、铺巾,从手术开始直至缝好切口、包扎妥伤口。如果患者不作全麻时,他术前和术后会和病人说上几句话,患者出院后仍经常同他联系,医师和患者之间成了熟人和朋友。九十年代,我看到世界首例完全离断再植的患者王存柏经常来找陈医师,这种医患之间的关系显得十分的和谐。有一次陈医师出差受伤,他的小腿开放性骨折,他对我们说,下肢包了长腿石膏,感觉非常不方便,第一次体会到做患者的感受。他说过去对手术后的患者要求早期绝对卧床,有时也责怪卧床患者活动过多等等,可能要求过头了。陈医师不但在医疗上技艺高超,同时更把患者的感受和利益放在第一位,这充分体现了陈医师的人文素养。医生不是单纯对患者的躯体病患进行治疗修复,治疗的过程不单单是医疗技术的提高、医疗经验的积累,同时医生也应该理解患者对所患病情不了解、医疗知识缺乏等弱势的一面。陈医师查房时常常几句话就能够解决患者很多困惑,这不单单是陈医师业务上的权威性,更重要的是他的安慰决不是苍白的,而是充满了同情和爱心,给患者以心灵上的抚慰,因此对患者治疗上的依从性不足也更加能容忍,他同患者谈话的技巧所显示的医疗知识的基本功都是我们终身受用不尽的。
医工合作 解决临床中发现的问题
陈中伟医师毕生对事业不懈追求,对新生事物保持敏锐的触觉,善于发现,善于总结,善于提高。例如先天性胫骨假关节病是一个至今尚未找到彻底解决方法的疾病,传统的多次植骨等方法给患者特别是儿童带来很多其他问题,有不少患儿不得不采用截肢治疗。陈医师首创带血管游离腓骨移植的方法,大大提高了先天性胫骨假关节的治愈率。但最初的一些病例中还有一部分治疗失败,他继续研究,首先提出了假关节部分切除范围的问题,改进了手术操作,提高了手术治愈率。九十年代末,他提出采用环形支架压缩和延长进行治疗,做了四例,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患儿也避免了健肢腓骨的切取。
在前臂缺失的患者中,他从游离足趾、拇趾甲瓣再造等方法做起,以后采用单个第II足趾移植控制电子手的尝试。在他的指导下,我们提出从前臂神经残端获取动作电位倍增后控制多自由度的机械手课题,完成了一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现在这个设想已经由他的一名研究生实现,在国外得到了很好的结果。不断探索,实事求是的作风,坚韧不拔的精神,这些就是陈医师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
1993年陈医师参加中科院组织的旅行疗养,了解到国家超细粉末研究的技术能力,后来我们和华东理工大学相关专家共同开发了自固化复合磷酸钙人工骨,从实验室到中试,从制定产品标准到获得SFDA001号准产证明,从材料物理性能的改进到骨质替代的时间控制、从载药抗菌素的研究到耐水材料的开发,都是在陈医师指导下有条不紊地进行。在临床上发现问题,实验室研究并解决这些问题,医工合作的思路非常清晰。
断肢再植 推动国际显微外科发展
陈医师在1963年1月2日和钱允庆、鲍约瑟等医师一起成功完成了前臂完全离断的患者王存柏的病例。他告诉我们,1961年开始过邦辅医师、徐印坎医师、屠开元医师、柴本甫医师、陶锦淳医师等都做了许多实验性的工作,他从中得到了启发,他说成功的机会往往是给有准备的人。他对我们强调必须重视对基础知识、基本技术、基本理论的掌握,不要急于求成,要踏实工作。他对血管的缝接技术之熟练令人叹为观止,无论什么角度和口径的不适配血管,他都能缝合得又快又不漏血。他培养出成百上千的医师掌握小血管的缝合技术。五十年来我国在偏僻的地区都能开展断肢(指)再植的工作,挽救了成千上万的肢(指)体,也促使我国的显微外科专业至今在世界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开创了近代史上中国对世界医学界的一个重大贡献的时代,手术操作从此进入到微观阶段。现在看来缝接一毫米直径的血管是一件容易做成、简单的操作,但是可以想象的是,五十年前参加首例完全离断断肢再植的这些前辈们是需要无比的勇气、无比的智慧、无比的团结和无比的毅力才能完成,手术以后遇到的问题和困难是他们在惶恐中痛苦摸索的过程,这种勇气和定力是我们的榜样。陈医师为了国内自己生产32u到16u的缝线和小血管手术器械,无数次地与生产厂方的师傅们联系、研制、实验,整个过程是多么漫长和困难,我从内心敬佩陈医师的毅力和对事业的热爱之心。
为人师表 培养独当一面的医学人才
陈医师对年轻医师的指导特别是对研究生的培养也费尽了心血,他主张研究生要研究临床上遇到的问题,要学会解决临床上遇到问题的方法,要学会自己读书,自己查资料。选择一本经典书籍读好作为基础,然后提出问题,做实验设计,考虑实验的可行性、可能出现的问题,写论文。每一步他都会找研究生谈话,然后亲自指导学生修改论文,这对研究生的逻辑思维培养、掌握科学实验的方法和操作能力的提高有很大的帮助。他说一名好的外科医生解剖是基础,要读通一本书,这句话至今留在这些研究生心中。现在他的很多研究生都已经在全国各地独当一面了,为人类的医疗事业做出了不少贡献。
当然最优秀的医生也可能出现错误,会导致严重的伤害,错误无法避免。我不止一次地听陈医生说一件事,有一次他在做严重臀部疤痕手术切除的时候,不慎损伤了患者的坐骨神经,事后陈医生表现出职业的忠诚感,向患者作出了诚恳的道歉。我想对于一个有强烈自尊心的专家这是一种痛苦的抉择,陈医师始终坚持认为,患者的健康是首要的,不能考虑科室的面子、个人的荣辱而把患者放在末位考虑。
1991年在东京陈医师应邀参加周围神经损伤修复会议。当陈医师走进会场时,包括Arnldi、Lundborg、津下直哉、Tamai、原徹也、松田英雄等著名专家全部站起鼓掌欢迎,会场里也一片掌声,我亲身经历这种场面,真正感到作为一个中国人的被震撼和骄傲。陈医师曾应邀在卡内基讲座,做有关断肢再植创始者报告,得到学会的二十世纪医学奖等,他和我谈论这些事时都显得很平淡和随意,对于他过去工作的成就和荣誉已达到很淡定的境界。
今天我们纪念陈医生,同时我们也不要忘记我们其他的医学界前辈,前人种树后人乘凉,我们是在他们在荒漠上种下的大树下成长起来的,他们为我们开辟了道路,我们有责任和义务把这条路修通修宽修好。
《新民晚报》一位资深的女记者曾对我说,她认识陈医师二十多年,多次见面和采访,陈医师从来没有在背后说起任何一个人的不是,这就是一种人文修养和人格魅力。
做一个技术精湛的人容易,做一个技术精湛而又有高度人文素养的医生才应该是青年医师追求的终极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