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实用内科学》出版60周年

作者:陈灝珠 林果为 王吉耀 来源:新闻文化网发布时间:2013-01-23

由我校陈灏珠院士、林果为教授和王吉耀教授为主编,潘孝彰教授为常务副主编,上海医学院和各附属医院300多位医学专家参与编写的我国《实用内科学》第14版今年将由人民卫生出版社正式出版。

2010年2月成立第14版《实用内科学》编委会筹备组;2010年12月6日成立编委会,并启动编写工作;2011年12月开始收稿, 2012年6月进行各个系统的分审,并根据分审时编委的意见反复修改;2012年10月完成总审。

《实用内科学》迄今印数已达100多万册;第13版分为上下两册,图文并茂,3035页,共680多万字,目前已印6万余册,该销量在目前电子图书和网络盛行的时代是罕见的。《实用内科学》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由中国人主编的内科大型参考书,作者全部是上医及各附属医院副教授以上的医学专家。由于该书的先进性和实用性,出版以来一直深受全国广大医务人员的欢迎,已成为我国内科医师,尤其是全科医生、基层医生的案头必备、必读书,也是大内科中各专科医师获取非本专业知识的重要工具书。它为培养、造就我国几代临床医师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一直被誉为“中国的希氏内科学”(《希氏(Cecil)内科学》是世界公认的权威和标准参考书,每4年一版,至2012年已出版24版)。

《实用内科学》曾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998年)、卫生部科技进步一等奖(1996年)、全国优秀科技图书奖一等奖(1982年)和全国优秀畅销书奖(1998、2001、2003、2006年)。

《实用内科学》于1952年问世,至今已有60年的历史。首版由原上海医学院内科一级教授林兆耆主编,一级教授钱惪、吴绍青、杨国亮等知名专家参加编写,由当时华东医务生活社(人民卫生出版社前身)出版。该书文化大革命前已再版5次,十年动乱期间,停止再版,内科医师无书可读。后为满足读者如饥似渴的知识追求,造福于病人,经有关部门批准进行第6次修订并出版。自1981年起,该书终于走上正轨,每4年修订一次。第7版由林兆耆及戴自英教授任主编;林兆耆教授辞世后,由戴自英教授主编第8、9版;其后由陈灏珠院士主编第10、11、12版;13版增加林果为教授主编;本次第14版仍由陈灏珠院士领衔,又增加王吉耀教授主编。首版至今半个多世纪中,医学科学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内科的疾病谱发生了很大的改变,对疾病实体的认识也发生了很大的改变。进入21世纪,面临现代内科领域日新月异的进展,循证医学的理念日益深入的情况,本书与时俱进,及时更新内容是十分必要的。本书曾于1958和1972年进行过两次较大的修订。第7版(1981年)以后,每版约更新三分之一以上内容。第10版(1997年)对全书的编目作了较大调整,增编了与现代内科学发展密切相关的分子生物学、医学遗传学、临床免疫学、临床微生物学、临床流行病学(后改为循证医学)、临床药理的基础知识介绍,并将编目稳定在目前的24篇。字数逐渐增多,从首版50万字左右,到第7版起增加到216万字,分成上、下两册,第13版(2009年)为680多万字。第12版后改版为大16开,使其更显端庄。

虽然本书内容在60年间增加了10多倍,但《实用内科学》的宗旨没有变,坚持实用性没有变。由于编委人数和作者人数也增加了10多倍,首版编委6人,作者22人,第14版共有学术顾问、资深编委和编委95人,作者300多人。为了使大家对本书的宗旨有统一认识,在本书前言和《编写须知》中曾多次重申本书的宗旨“要为广大医务工作者提供一本可读性强、参考价值高、信息量大的大型内科学参考书;与传统教科书相比,内容更加丰富,即使是罕见病也都可查到;和专科医学专著相比,本书侧重于实用。”重申《实用内科学》的特色是实用性。所谓“实用性”即“拿来即可用”。由于坚持先进性和实用性,出版以来一直深受广大读者的欢迎,迄今印数已达150余万册,即使目前电子图书和网络盛行的时代,每版发行量都在5万册左右,是国内大型临床医学参考书中发行量最大,版次最多者。其间还出过海外繁体字版。

《实用内科学》是凝结了历经半个多世纪几代上海医学院内科专家集体心血的书,是几代上医人遵循创校先贤颜福庆教授提出的“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的校训,艰苦奋斗的作品。60年来,历届主编带领编委及作者们,克服了不同时期种种“难以言明”的困难,为明其造福人民之“道”“不谋其利和不计其功”。正因为如此,在这一个甲子里,本书编写工作量的增加虽以十数倍计,但先进性及实用性始终得以保持。在纪念本书出版60年之际,我们更加怀念为本书作出贡献而今已逝去的老上医先辈们,他们是林兆耆、吴绍青、钱惪、杨国亮、朱益栋、崔祥瑸、戴自英、郑伟如、张沅昌、夏镇夷、陶寿淇、钟学礼、陈悦书、孙忠亮、李宗明、吴茂娥、唐静仪、邱传禄、朱宝荣、刘裕昆、萨滕三、丁训杰、汪无级等教授。

复旦大学和上海医学院的领导对本书的编写和出版一贯非常重视,视为学校“拳头产品”,尽一切力量给予支持。本书的出版同样受到人民卫生出版社的支持。2005年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实用内科学(第12版)》首发式时,人民卫生出版社的领导要求将本书打造成精品著作,给予更多的关注。我们编委会将遵照领导的要求坚持走精品之路,编写工作中树立质量第一信念,建立起一套保证质量的工作方法:实行主编和副主编全面负责制;由副高级职称以上的专家担任作者,并且要经过遴选;建立了书稿“封闭式”分审和总审制度;编委会修改和负责制。我们有决心经过不懈的努力,将本书打造成我国自己的《希氏内科学》。

 

[附诗一首]

1979年7月《实用内科学》第七版在十年浩劫后编写,总审定稿时,集编委十余人于庐山,奋战两月余而完成,陈灝珠院士当时曾赋诗一首记其甘苦而已。
苦中甜
著书贻后学,山舍暂为家。
斗室齐伏案,不觉鸟喧哗。
奋笔流汗水,解渴有山茶。
餐桌常无肉,缘由孔方赊①!
饭余行百步,始信石径斜。
松下淋朝雨,山亭望晚霞。
何日书成卷?东海系归槎。
若问劳中逸,同登牯岭街②。

注①编书缺经费,食宿只得节省。注②牯岭街:庐山最繁华的一条街道。

相关文章

文化校历

新闻分类

推荐视频

一起看看复旦校友和学子的新年fl...

<>

图说复旦

除了戴口罩,防疫新老“三件套”...

<>

新闻排行

周排行 月排行

  • 联系我们
    fudan_news@163.com
    021-656422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