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旦青年摄制音乐纪实片《着调中国》引发热议

作者:夏天怡摄影: 视频: 来源:新闻文化网发布时间:2012-12-07

音乐纪实片《着调中国》:点击观看

 一部11分钟长的学生原创影片在网络上映2天内,收获了4500余网络观看量,千次微博转发,更收获了海内外校友的强烈共鸣与社会对大学精神的热烈讨论。

《着调中国》是一部主题音乐纪实片,在12月4日作为我校传统赛会“一二•九歌会”主题短片首次播放,不少在场师生为影片感动。国务学院教师蒋昌建说:“我承认我泪点低,看到自己的学生在西藏做志愿者的镜头时,眼眶那个热啊。”还有观众发微博说:“今天在现场看首映,这就是我心中的复旦,精英的意识,大众的情怀,把经典写在中国大地上”,“ 真的很棒,现场看的时候眼泪哗哗掉下来了”。


缘起:想用青年人喜爱的方式讲中国故事

这部影片缘起于今年暑期复旦青年报社组织“十八大特刊”专题报道组,先后赴宁夏、广西、内蒙古、西藏、甘肃、新疆、重庆等地,报道工作在祖国西部边远地区校友的事迹,整个策划制作过程长达半年。报社成员在复旦大学校友会、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上海市对口支援新疆工作前方指挥部、新华社西藏分社等单位的关心下,遍访上述省区市逾50名奋斗在社会经济建设第一线和基层的校友。期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副主席钱智,上海市委副秘书长、上海市对口支援新疆工作前方指挥部总指挥陈靖等领导接见了摄制组的成员。

回沪出版《经典释文•复旦青年十八大专刊》后,报社决定采用歌曲联唱的艺术手法和高清HDTV实拍的形式,利用采访期间获得的素材,制作一部主题音乐纪实短片,安排在“一二•九歌会”开始前放映。

在影片中,前半部分以轻柔绵长的音乐贯穿,烘托着每一个影片主人公对母校复旦的回忆与感触,主人公唱起了他们年轻时的歌曲,给人回忆慢慢展开的感受。音乐消失取而代之为主人公的歌唱《我的祖国》后,将观众思绪带到祖国广袤的大地上,随之镜头转换为复旦人踏足的每一处祖国土地,静静展现美丽的山河景色。最后一段高昂的大合唱“这是美丽的祖国,是我生长的地方,在这片辽阔的土地上,到处都有明媚的风光”将观众的爱国情绪充分激发,胸间充斥着对祖国人文河山的浓浓眷恋。

影片编导和摄像之一、2012级新闻学院研究生钱睿荪说起影片创意时,解释了为何用这种方式表现:“我们想用更年轻的方式来表现主流思想,让更多青年人感受实在的爱国心、奋斗史。只是我们没有想到,影片会让大家有那么多的讨论,这对于我们是最大的快乐”。这一努力也换来了网友的评价:“共青团也可以那么潮”。


发酵:网络传播引起复旦校友和社会各界“围观”

12月4日晚20时影片同步上网后的24小时内,影片获得了大量好评。许多师生校友在微博上“含泪转”,表示“想回复旦了”。

当天深夜,在美国西海岸的校友们开始大量关注此片,说“简直是复旦版的中国形象大片,一定要给美国人看看”,“一早上看到这个浑身充满了正能量,是的,复旦精神就是永远积极向上的”。

次日早晨,东京的校友们开始大规模分享影片并表示“没有复旦就没有今天的我!拍得太感人了,我泪流满面了,老师,谢谢你们拍了这么好的作品!”

12月5日上午,共青团上海市委官方微博等都予以推荐,并评论“复旦共青团直指人心,温暖心灵的文化出品。着调的复旦,着调的青春!”。

12月5日晚20时,上海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官方微博、拥有258万余名粉丝、被称为全国最具影响力政务微博的“上海发布”推荐发布了《着调中国》,并加添加百余字的按语:“【感受祖国各地复旦人的共同旋律】每一个复旦人心中都有一场只属于自己的一二•九歌会!无论你参加过、围观过或者听说过,每一支旋律、每一曲合唱都飞扬着复旦人的青春与激情。即使你来自不同的地方,奔赴不同的岗位,留下的都是满满的复旦记忆!一起来看复旦大学的《着调中国》”。

截至目前,收获了4500余网络观看量,千次微博转发,这部仅11分钟的短片已经引发了社会面上对复旦精神、大学精神、理想主义、正能量等话题的热烈讨论。


讨论:踏实朴素的主人公引发复旦精神讨论

“复旦的精神不在口号和石碑上,而在林涌泉年轻时写的诗歌,艾合买提江•吐呼提跟孩子讲澡堂的故事,谢振达口中被‘唱倒’的东区爆香串,季丽丽老奶奶去重庆北碚复旦旧址回来写报告的冲动里。”一位校友在新浪微博上发出感慨。影片主人公用朴实恳切的言辞,诉说着复旦精神的丰富内涵,获得了广泛的认同。

1948届法律系老校友王培桐在片中提到“我们复旦精神,就是永远向上的精神”,他还说“我作为复旦人,不仅是自豪,还有点骄傲!”引发了校友们的强烈共鸣。2009级管理学院本科生亢翔表示,“无论我走到哪里,复旦永远是我灵魂的家园。就像片子里老学长讲的,‘做一个复旦人,不光有自豪,还有那么一点儿骄傲’!”校友们普遍觉得,这份骄傲绝不是骄横傲气,而是每一个复旦人对于母校的信心满怀与身份认同感。

王培桐校友在兰州执教50多年,是一所学院的退休院长,最大的愿望是写一辈子诗歌。他已几乎失聪,无法找到准确的曲调,在儿子帮助下念唱出了《我的祖国》前两句,感染了众多校友和观众,其中一位表示“一看到这句话,就充满了正能量。”

现服务于呼和浩特担任医药工作者的1990届校友郭智在短片中表示:“当初从上海回到内蒙的话,我们也没有说是去追求什么生活的质量,只是想,我要去做什么。”许多校友对此评论表示,理想主义一直以来都是根植于复旦人血脉的传统,是学习、工作、科研最无声却又最厚实的内在推动,“帮助我们战胜许多困难,一路走来,始终如一”。

现于呼和浩特担任公务员的1990届校友吴涛在短片中说:“任何自由的思想都能在复旦找到自己的土壤和发展的空间”。这一点众多校友都表示“深有同感”,“复旦自由而宽松的氛围孕育了复旦人学术独立、思想自由的传统,平等的交流独立的思考,都是复旦最具吸引力的地方”。

现服务于西藏担任边防军医的2011届校友索朗央珍在短片中回忆,“记得毕业典礼上,杨校长说过这样一句话,走上社会,不要做一个高高在上,漠视一切的批评者,而要做一个解决问题的创造者。”许多校友和在校学生在评论及转发时表示,“‘团结•牺牲•奉献’是李登辉老校长的教导,是复旦人作育英才的目的”,“精英意识+大众情怀,才是复旦人最独特、最迷人的气质”。

除了校友们对复旦精神的讨论,社会观众也对影片中主人公扎根基层,无私奉献,实干兴邦的精神品质予以充分肯定,认为“爱国是复旦人的底色,专业是复旦人的追求,实干是复旦人的方法,理想是复旦人的坚守”。

在乌鲁木齐担任医生的1976届校友玛依努尔•尼牙孜在短片中表示:“你是用很多人的心血、付出的代价成长起来的,所以我们的学生到社会以后,你不是你个人的,你应该是一个国家的人,为国家要想到做更大的贡献。”说及至此,这位被当地人称为“新疆母亲”的医生几近哽咽。

现服务于西藏山南地区担任志愿者的2012届校友张馨月表示:“在复旦待了四年,现在也希望把自己所学、所体会的东西回馈给社会”。这几段话引起许多观众反思,有人评论:“从前走过那么一遭,明白这些听着有个那么点官腔的中心思想后面是怎样一个个人和故事,没怎么波澜壮阔、动人心弦,就是这些大大小小的人物大大小小的选择细细密密的汇成一条河流从心头流过。看着祖国天南地北的复旦屌丝们,反而心头一紧。不敢问现在的自己还是不是当初想要成为的自己。”

短片中的吴涛校友十年来一直认真从事着地方立法工作,1987届校友李焜华二十多年来一直在南宁从事着农业技术推广工作,1963届校友倪明乐更是三代都在重庆扎根,为当地医药卫生事业做出了贡献。“我们就这样踏踏实实地站在每寸土地上”,这是一位复旦校友在微博上的评论,这份做好本职,坚守岗位的品质也得到许多网友的认可。有人表示:“踏实肯干的思想深入复旦人的骨髓,离校的复旦人会带着这种思想走四方。”也有人认为“从雇主角度进行评价,尤其是全球范围,复旦毕业生一直都稳居前列,往往是第一、第二,这和复旦毕业生聪明又踏实肯干的品质是分不开的”。

“要耐得住寂寞,耐得住这种清贫”。这是现于兰州担任文物工作者的1989届校友贾建威的体会。在最艰苦的地方、最寂寞的岗位上一干就是几十年,这是许多复旦人的真实写照。众多网友对此纷纷给予好评,并援引方志敏同志名言“清贫,洁白朴素的生活,正是我们革命者能够战胜许多困难的地方。”以抒发情感。有网友认为:“当今的中国在物质上比以往任何时候都丰富、富裕,而我们也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需要能够耐住寂寞和清贫的坚强毅力与崇高品质。”

制图:实习编辑:责任编辑:

相关文章

文化校历

新闻分类

推荐视频

图说复旦

新闻排行

周排行 月排行

  • 联系我们
    fudan_news@163.com
    021-656422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