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讯 11月29日,“思想引领与理性传播”人民日报作者队伍座谈会在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培训中心举行。会议由人民日报社和复旦大学联合主办。人民日报谢国明副总编辑,总编室、新闻协调部、国际部、评论部、政治文化部、理论部、内参部、对外合作部、上海分社的相关负责人、资深编辑一行15人参加了座谈。复旦大学杨玉良校长、刘建中副书记等参加了有关活动。
今年4月26日,“人民日报校园行”活动在复旦大学成功举办,校内反响热烈。人民日报社与复旦大学签订全面合作协议,为双方合作打开了新局面。半年多来,在总社相关部门和上海分社的大力支持下,协议确定的报纸增订、电子显示屏建设、《人民日报研究》专业课程建设等各项合作任务都在快速落实中。这次座谈会,也是深化人民日报社与复旦大学战略合作的重要举措之一。
组建人民日报的作者队伍,对于复旦大学具有战略意义。朱之文书记和杨玉良校长都多次表示,要鼓励更多的专家学者,特别是中青年学术骨干,依托人民日报这一重要通道和平台,服务党和政府的决策咨询,推动理论创新和普及,为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促进中华思想文化的海外传播作出贡献,发挥大学在服务国家、引领社会、引导舆论、服务人民中的作用。
经过一天的座谈,活动收效明显,实现了双方加深理解、畅通联系渠道、推动作者队伍建设的初衷。自愿参会的学者上、下午分别达到84人和57人,不少学者参加了一天,志愿参会率超过邀请面的20%。有的学者专门从机场赶到会场。环境系、计算机学院、公共卫生学院等理科、医科的学者也自发参会。计算机学院牛军钰表示:“人民日报以前感觉一直是高高在上的,但经过这些交流,感觉她不断地在改变。改变什么呢?就是如何面向整个社会。只有面向整个社会,才能改造我们整个的社会。”新闻学院张涛甫教授在听会一天后评论认为:“作为国字一号媒体,在目前中国非常复杂的媒体环境当中,如何自处、如何应对,人民日报通过今天的交流,赢得了老师们的敬意。”
座谈会会风务实坦诚,双方沟通热烈,抢问抢答、追问补答的情况比比皆是,话筒和发言机会成为稀缺资源。经济学院、哲学学院、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公共卫生学院分管科研的副院长在抢到话筒后,主动放弃了个人介绍,而是介绍了所在学院的学科架构和学术特色,因为“学院的其他老师不一定能争取到发言机会了”。
座谈会有效地解除了老师们成为人民日报作者的困惑。座谈刚开始,人民日报同仁就按部门介绍了部门职能、选题、栏目和版面情况,提出了专家需求。有老师询问,如何在为党立言和学术探索之间找到平衡点。有老师询问,如何才能进入人民日报的专家资讯库名单。有老师询问,如何能利用好人民日报的舆论监督功能,体现学者的社会责任。有老师询问,如何让会写三万字论文的人,写好三千字的策论、三百字的评论。有老师建议,能否有一个面向作者的网络投稿平台,让报社的各部门按需选用。这些问题都得到了热情的回应和解答。
在上、下午超过五个半小时的座谈中,共有34位学者发言,提出的选题和办报建议超过60条。选题建议的内容几乎涵盖了党的十八大报告涉及的各个方面。人民日报的同仁对有价值的选题一一回应,并根据主办发提供的参会学者通讯录作了记录。也有很多老师对思想引领、选题视角和办报形式等方面提出了有价值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