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讯 由复旦大学医院管理研究所组织全国28个临床专科的1300余名国内著名同行专家担任评审的《2011年度中国最佳医院综合排行榜》和《2011年度中国医院最佳专科声誉排行榜》正式发布。这是记者11月25日从上海复旦医院管理有限公司承办,中国礼来协办的《2011年度中国最佳医院、最佳专科声誉排行榜》发布会暨医院学科建设研讨会上获得的信息。
复旦大学医院管理研究所所长高解春主持会议;复旦大学医院管理研究所副所长罗力作排行榜发布、榜单与往届区别及评选过程、方法等说明;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院长黄国英、上海仁济医院院长李卫平代表最佳医院称号获得者围绕《2011年度中国最佳医院综合排行榜》与医院学科建设的关系发言。
据了解,本次组织者向总人数为2375人的专家库中的所有专家发出评审邀请函,结果收到有效回执1319份,有效回复率为55.54%。
经专家评选,全国共有100家医院进入“百佳”,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和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跻身“十佳”之列;在《2011年度中国医院最佳专科声誉排行榜》中,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医院病理科、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传染科和皮肤科、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耳鼻喉科和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小儿内科名列最佳专科声誉排行榜第一名(两份榜单详见复旦大学医院管理研究所网站 ,点击浏览)。
据悉,本次评审工作今年6月启动,10月完成数据输入和相关整理、统计工作,仍以同行评议的方式进行。参与评审的同行专家在综合考虑全国各家医院的学科建设、临床技术与医疗质量、科研水平等因素后,提名本专业领域内排名第一到第十的医院。根据专家的排名,得出了该专科领域的各医院平均声誉分值,通过排序产生了平均声誉分值的前十位医院和获得提名的医院名单。根据各医院在28个临床学科的专科排名,计算出医院的专科声誉得分,经排序最终形成《2011年度中国医院最佳专科声誉排行榜》;在此基础上,根据全国各综合医院的科研学术得分,形成 《2011年度中国最佳医院综合排行榜》。
同行评审专家由中华医学会28个专业学科的全国委员会委员、中青年委员会正副主任委员和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医学会的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组成。
本次评选是复旦大学医院管理研究所继推出2009年国内首个最佳专科声誉排行榜和最佳医院综合排行榜后,又一次有益尝试,也是连续第3年推出排行榜,在全国产生已产生较大影响,获得行业的理解与好评,也表明一年一度的排行榜发布已进一步迈入常态化。
为了进一步了解《2011年度中国最佳医院综合排行榜》和《2011年度中国医院最佳专科声誉排行榜》两份榜单出炉的来龙去脉,记者特意走访了连续3年榜单倡导者和“制作”者复旦大学医院管理研究所所长高解春教授。
今年两个榜单与往年有什么不同
高解春告诉记者,细心的读者可能发现,与前两年相比,今年的两个排行榜基本没有什么大变化,但也有一些细微的变化,譬如2009年专家提名全国最佳专科数是前5名,2010年是前8名,而今年提高到前10名;全国最佳医院排名,2009年是前50名、2010年是80名,今年是前100名。
以上这些细微的方法学调整,主要是为了让一些省市在病人和同行中已经有很好影响和声誉的三甲医院也有一个“露脸”的机会,也是为了让一些医院在学科建设和学科评估方面增加更多的砝码,同时,这些调整也逐渐逼近了医疗界同行和病人患者心目中“那杆秤”,排行榜的客观性日益彰显。
“评价体系更加完善”是今年两个排行榜出炉的“主旋律”。为了分享与交流中国医院最佳专科、最佳医院的管理理念与经验,本年度评选依然对医院的学科建设提出重要的参照标准,其宗旨就是是为了建立和促进各医院间的横向联系,建立中国最佳医院品牌的标杆,带动整个中国医疗行业学科水平、诊疗水平和科研水平的进步,一如既往地为患者就医提供科学指南。为了达到这一目的,评价体系更加完善是先决条件。高解春说,根据专科发展和众多专家的意见,今年排行榜将心胸外科拆分为心外科和胸外科两个专科,这样,我们的专科评价数量就由往年的27个演变为28个;另外,我们还特别设置了一个医院声誉排行榜,榜单从往年的两个增加到3个,这样,医院管理者们可以更清楚地看到自己医院专科实力在全国的排名情况。
高解春在解释以上调整给榜单带来哪些影响时告诉记者,由于专科提名数和医院排名数的增多,一些位列第9、第10位的区域综合性大医院的专科,在最佳医院中的名次就有所靠前,而纯粹的专科医院名次就相对靠后。为何要做出这样的调整?高解春认为,过去我们的排行榜太强调、太关注排名在前5位或前8位的专科,所以对一些专科实力虽然排在第9、第10,但对专科发展水平比较均衡的综合性医院来说,就有些不太公平,因此也造成了与人们印象中的医院实力比较存在一定的偏差,而在专科提名数和医院提名数有所扩展后,一些区域综合性大医院就有机会挤进最佳医院的排名榜了。但我还是那句老话,医院管理者还是应该重视各专科提名和专科声誉排名,无须太多关注医院的排名先后。
当记者问:以后的排行榜的“最佳”是否会继续增加专科和医院数量吗?高解春回答,不会。以后的排行榜会将最佳专科和最佳医院相对固定在前10名和前100名上。因为无限扩大,就失去了排行榜的意义。
制定方法学很重要
排行榜的客观性、公正性是其生命线,如何以一套科学的、规范的、经得起历史推敲的方法学尤为重要。在谈到今年最佳医院排行榜中,学科声誉评价与科研实力评价之间的权重是如何设置的和设置的初衷是什么时,参与评审“方法学”制定的复旦大学医院管理研究所副所长罗力副教授告诉记者,排名时,权重如何设置很重要,考虑到现实因素和医院每年科研的变化给排行榜带来的稳定性问题,权重是有所侧重的。最终我们选择声誉评价为8,科研实力评价为2的权重比。与SCI论文发表的情况相比,医院的转化能力更能反映医院的科研水平,但是我们很难拿到反映每家医院转化能力的指标,所以在数据可获得性差的情况下,我们宁可选择反映医院SCI论文发表情况的指标。当然,国家级获奖情况从一个侧面也可反映医院的成果与水准。在对不同专科进行名次的排定时,我们将不同名次转化成为不同的分数,然后进行了量化的加成,最后才获得定量化的处理结果。譬如说,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的一个专科分别拿到了2个第1名,3个第2名,4个第3名,那么第1名、第2名、第3名应该分别给予多少分值才算合适呢?对此,我们进行了敏感度分析,通过对不同权重分的组合和名次所对应的赋值组合进行不断调整,观察是否会影响最终名次的排定,经过对5套不同权重分的设计结果的统计,我们发现,只要权重分与名次之间保持相应的递减关系,那么最终的名次排定所受到的影响微乎其微,可以说基本上不影响前10名的排定。
排行榜更关注医院的学科建设
高解春告诉记者,现在全国有些地方的医院管理研究所等也想搞院医排行榜,这是好事,我们欢迎,这说明排行榜已经引起人们太多的关注。但是我要说明的是,医院排行榜与企业排行榜有很大的不同,企业排行榜讲究效益,方向明确,比较单一;而医院则不同,它是多元化的评价体系,有各种各样的评价体系,评价主体也较多,评价者角度、感受、要求都有所不同,如政府关注的是医院的医疗行为、发展方向,病人关心的是医院的价格高低和服务好坏,而医院自身在乎的则是在保证医院看病质量的前提下,如何发展,成本如何核算等等。医院排行榜一定要有自己的特色,要有自己的重点。为什么我们的排行榜关注的是学科建设,这是因为,过去患者仅满足“看得到病”和“看得起病”,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患者今后将会更关注“看得好病” 。今后医院的方向是,应该为患者提供“更高水平”的医疗服务。因此我认为,把学科建设好是患者“看得好病”的基础,只有学科建设水平上去了,医疗水平才会上去。这也是我们今年排行榜的导向宗旨。
最后高解春强调,复旦大学医院管理研究所的《2011年度中国最佳医院综合排行榜》和《2011年度中国医院最佳专科声誉排行榜》项目是一项由独立第三方的医院管理学术机构开展的公益性项目。通过排行评比,有利于让病人了解中国医院的专科特色,有利于突出专科的国内、国际声誉,也有利于医院学科建设和管理水平的提升。